羅海峰
一個完整的培訓項目一般分四個階段,即培訓需求調查、制訂培訓計劃、實施培訓、培訓效果評估,四個階段中難度最高的當屬培訓效果評估,培訓效果評估可以說是培訓人的一塊“心病”,辛辛苦苦組織了一場培訓,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結束后領導一句話:效果怎么樣?這恰似一道無解之題,頓時讓我們無言以對。有人說,這個問題不難,用柯氏四級評估模型,它可是培訓界效果評估的“圣經”,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柯氏四級模型真的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困惑嗎?
培訓界有一句話,培訓要上接戰略,下接績效,也就是說,培訓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績效,但根據吉爾伯托BEM績效模型,影響績效的主要分為技控和人控兩大部分,技控主要是環境因素,包括信息、資源、激勵等,占比75%左右;人控主要是個體因素,包括技能、潛能、態度等,占比25%左右,而培訓主要針對的是人的知識和技能,一方面,根據BEM模型,培訓對于績效結果改善影響占比較低,大約10%左右,相當于大海撈針,對培訓評估提出很大挑戰;另一方面,從操作層面上講,績效的改善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的又很難測量,所以也就造成了培訓效果難于評估的困境。
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型由國際著名學者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于1959年提出,柯教授把評估分為反應、學習、行為和成果四個層級,目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培訓評估工具,對于指導培訓組織者進行效果評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也會存在一些誤區:
反應評估:主要通過被培訓者的滿意程度來評估培訓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基本是培訓結束后給學員發放調查問卷或線上調查,讓學員從培訓內容、講師表現、培訓組織、后續應用等方面進行打分,滿分一般為10分或5分,綜合滿意度90%以上,認定培訓效果較好。反應評估主要反映學員整體感覺,而這種感覺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它只是培訓真正取得成效的一個基礎,在實際應用中要特別注意,一是最好是培訓結束后立即進行評估,二是防止因老師演講水平較好,而實際內容一般,結果評估分數很高的現象。
學習評估:主要是測量學員的學習獲得程度,通常在培訓結束時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進行評估,以成績作為評估的結果,但在實際應用中也會存在幾個誤區:一是以考代全,不管什么培訓,都用考試方式進行評估,考試更適用于知識類的評估,對于其他類培訓是不恰當的;二是認為考試結果即代表最終培訓效果,考試結果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知識掌握的程度,但能否取得最終的效果,同時還要看知識的應用程度。
行為評估:主要是評估學員行為因培訓改變的程度,這個層級評估主要依據是學員正確的行為產生正確的結果,從這一方面講,行為評估的結果對培訓項目的成敗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因為學員行為很難測量就不去測量,而用評估人的主觀感覺代替;二是以偏概全,用極少量的人代替全部,一般行為評估比例至少要30%以上,才能基本反映培訓的效果。
成果評估:主要是評估培訓產生的經濟效益或實際績效,比如節約了多少成本、合格率提升了多少、班產提高了多少等等,這是最后一級評估,也是難度最大的評估,在實際應用中,最大的誤區在于邏輯不清,比如某企業組織了一項“如何提升班產”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經過跟蹤分析,班產也確實提升了不少,培訓組織者就把這個班產提升的幅度作為最終的評估結果,后來經過仔細查證,原來班產提升的主要原因是模具改進,與此次培訓關系不大,所以成果評估要特別注意培訓與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直接上級訪談法
對態度、理念或行為類的培訓,用書面測試評估不是很合適,用行為評估難度較大,筆者在實踐中,對于這類項目用直接上級訪談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培訓結束后,由培訓組織者將學員學習的情況及時反饋給直級上級,并通知他重點關注學員哪些方面的轉變。培訓結束后一個月左右,進行訪談,訪談前要制訂訪談計劃,明確訪談時間、地點、內容,提前發給負責人進行確認。在訪談過程中,先與負責人再次確認本次培訓的目的,然后先由負責人填寫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后針對問卷由培訓組織者進行訪談和確認,重點了解培訓前后學員態度、行為的轉變情況,最后讓負責人談下對這次培訓總的評價、對后續培訓的需求及改善建議。因此,相比學員的滿意度評估,直級上級的滿意度顯得更為重要,也更加有效。
●實踐項目答辯法
對于工具、方法應用類培訓項目,可以考慮采取實踐項目答辯法進行評估。在培訓結束后,對實踐項目作業要求進行講解,可配套一些模板,讓學員結合工作實際確定項目,并把所學的工具和方法進行應用,最后輸出結果。項目的周期一般是1—3個月,項目完成后,由直接上級或項目的實施部門進行相關數據確認,確認后,學員把PPT發給培訓組織者。由培訓組織者組織學員進行答辯,每位學員講解時間一般為15分鐘左右,講解后由評委進行提問,提問后由評委進行打分,最終根據綜合得分評出優秀項目,給予適當的激勵。這種評估方式的好處在于使學員能夠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檢驗工具方法的應用能力,最終能輸出成果,從培訓落地的角度講,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評估方式。
●在培訓中完成“評估”
近幾年來,遵循“訓戰結合”的思路,為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各企業也嘗試了一些新型的培訓方式。例如穆勝博士創立的“企業劇場”模式培訓,就是將崗位的關鍵工作場景進行提煉,再開發劇本和腳本,最后進行串聯和導演。在培訓過程中,由老師先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講解后進行演練環節,在演練前由老師對劇本的背景和演練注意事項進行介紹,隨后進入“真刀真槍”的劇場,劇本一般分若干幕,每一幕是一小節,在每一幕演出后,學員都會分享感受,老師都會點評,由于是與實際工作幾乎一模一樣,學員的代入感很強,這樣劇場本身也起到了評估的作用,上午講的知識點學員掌握得怎么樣,在下午的劇場環節就能體現出來,全部結束后,由學員進行分享,老師對整個培訓進行總結,這樣的培訓基本就不需要后續的評估環節了。
綜上所述,培訓評估是培訓項目的最后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論用哪種評估方法,關鍵是確保評估方法與培訓目的匹配,而且有較強的邏輯關系,便于操作,這樣才可以實現培訓項目的閉環管理、持續改善。
作者 浙江萬豐奧威汽輪股份有限公司H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