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摘要】音樂是一門藝術,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文化品質、道德情操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局限性較強,無法讓學生領會藝術的真諦。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將奧爾夫教育理念融入音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不一樣的音樂體驗情境。奧爾夫教學法具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一方面可以優化課堂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賦予學生與眾不同的音樂學習體驗,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音樂;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研究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有著積極作用。因此,本文分析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具體應用策略。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靈活、開放、體系和獨特等元素基礎上的教育模式。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提倡從音樂的本源和本質出發,“訴諸感性,回歸人本”,這也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關注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開發,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不會把學音樂當成一種負擔,而是會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世界中,用肢體、語言、樂器進行自由地演繹,以獨特的方式抒發內心世界的情感。當音樂成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學生對樂理、樂感、表演、演奏及語言文化的掌握就會自然、輕松、快速[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不但脫離了傳統教學的束縛,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樣、有趣的體驗契機。音樂課堂上,教師在運用奧爾夫教學法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地增加一些個人的想法和風格,設計出更符合班級學生能力提升、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
一、節奏感知,提升聽辨能力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通常先為學生示范,然后讓學生模仿練習,當學生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方法,教學就算完成了。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局限性強,而且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激發和體驗,忽視了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個性和創造性,無法讓學生真正地領會藝術的真諦[2]。尤其在節奏板塊,很多教師忽略了音樂節奏的教育指導,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不適合接觸高深的樂理知識。其實,小學生接受能力很強,優化他們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聽辨能力應是課堂的重點。所以,教師可以將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融入課堂教學中,將節奏指導視為重點,給予學生不一樣的音樂學習體驗。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方法、認知規律和年齡特征,圍繞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如“不斷變化節奏的視唱方法”和“節奏朗誦的練習方法”等。這些手段不但趣味性強、靈活度高,而且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節奏作為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的一個重點板塊,節奏教學遵循了小學生音樂教育的基礎理念,是落實新型教育模式的關鍵一步。而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的節奏朗讀練習,則是圍繞語言的韻律和節奏進行的。這種活動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節奏的把握和感知,而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下面以具體的譜例進行說明(見圖1)。
在教學該譜例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音符的發音方式輕聲哼唱,在哼唱的同時配上一些有趣的動作,如揮揮雙手、跺跺腳,或者擺出手花的動作等。在這期間,學生的創造意識會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隨著學生不斷完善動作,讓動作和節奏相得益彰,他們對節奏的感知會漸漸加強。其次,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節奏感知與聽辨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適當地利用工具輔助學習,如利用鉛筆、直尺等學具在桌子上進行有規律、有節奏的敲打。當學生逐漸跟上音樂的“點”后,他們對節奏的認知會更加深入。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節奏和旋律的靈敏性,而且能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初次落實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時,應適當地以身示范,并配以指導,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把握節奏的要領和精髓。
二、聲音模仿,優化音樂感知能力
奧爾夫在教育理論中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注重設計富有實踐性和體驗性的學習活動,以便讓學生在練習時可以通過聆聽、模仿和反復等實踐來提高自身的音樂表現力,讓其歌唱更具藝術性[3]。小學生正處于音樂學習的啟蒙階段,模仿能力強,教師應遵循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體驗中,幫助他們掌握聲音變化技巧,從而為高效教學的實現奠定基礎,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頑皮小杜鵑》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模仿小杜鵑的叫聲,或者樹林中的風聲、葉子晃動的沙沙聲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訓練項目,讓他們在模仿中感知音樂的魅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合唱練習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幾名學生,讓其中一名學生負責主聲部,一名學生負責和聲,另外幾名學生負責高聲部或低聲部等,并適當地模仿杜鵑的鳴叫、風的聲音等。這樣不僅能提高整體的訓練質量,還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時下流行的“人聲演唱”方式融入課堂活動中,以此設計出與眾不同的課堂體驗活動。所謂人聲演唱,就是由人的發聲器官模仿出樂器的演奏效果。從某種程度來講,它就是一種變了形式的嗓音模仿。以歌曲《嘀哩嘀哩》為例,筆者將全體學生分成了三個小組,第一小組負責模仿前奏的音樂聲,用清脆的嗓音演唱出“丁零丁零丁零零……”的效果;第二小組學生負責演唱歌曲的主體部分;第三小組學生可以在適當的節拍中進行輪唱。這樣一來,合唱不但在形式上更加飽滿,而且比傳統的合唱訓練更具藝術效果和審美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能力有限,在導入人聲訓練時,教師必須合理地搭配一些樂器和教學設備進行輔助,或者以身示范進行手把手的指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掌握演唱技巧。同時,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不可要求過嚴,而應秉持奧爾夫教學理念,做到一切以學生為中心。
三、活動輔助,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動”起來,進行綜合、即興的音樂練習。所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腦和思維,讓他們在動和練的過程中提升技巧,提升合唱學習的整體效果。此外,由于小學生還沒有掌握相應的演唱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做到“以學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技巧指導,讓學生掌握歌唱和欣賞的要素,提升他們的學習質量。
奧爾夫在自傳中指出:“從即興開始的教育正是真正體現創造性的教育,即興的目的是達到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充分發展。”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即興表演的元素,讓學生在游戲中探索聲音的韻律,利用自己的方法即興演唱音樂,是增強學生樂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歌唱技巧的一個有效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即興利用“奧爾夫樂器”敲打一些節奏來體驗合唱中的音樂,也可以讓學生在歌唱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唱法,以及一些歌唱規律。而在具體的練習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明確自身的特征,再讓他們思考如何完善歌唱過程。
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合唱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彌補在歌唱和欣賞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在演唱歌曲《嘀哩嘀哩》時,有的學生音準較差,高聲區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其參與到合唱訓練中,通過合唱幫助他找回“調”,提高音準。同時,教師可以試著讓他降調演唱歌曲,讓整個演唱過程符合他的音區,從而產生不一樣的演唱效果。
總而言之,音樂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音樂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重要藝術課程之一。好的音樂作品可以帶給學生美的體驗。因此,如何讓學生真正地領會作品傳遞的思想和哲理,感受音樂的節拍和脈絡,并獲得美的感受,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包含豐富的內容。教師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樂,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音樂,讓學生真正融入音樂課堂,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音樂不僅是一門視聽藝術,還能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從音樂知識入手,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態的音樂學習機會。將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引入音樂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優化音樂課堂教學效果,而且能為之后的音樂教學開辟新的道路。所以,教師應不斷探索奧爾夫教學法的具體應用策略,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完善,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王亞麗.淺談奧爾夫音樂教育的意義[J].學周刊,2020(05):22.
陳娟.新媒體環境下奧爾夫教學在音樂課程中的運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0(06):15.
唐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中國音樂教育中實施的可行性研究[J].黃河之聲,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