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師28年,如果說專業上還有點作為,最應該感謝的是我教過的所有學生。李政濤認為:“教育學是一門復雜而細膩的學問,是面向可能性、獨特性這一‘生命事實的學問,是面向每一個個體所擁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體驗、成長體驗的學問。”我對教育的理解,對語文學科的認知,包括對學生的認識,基本上都是向學生學習得來的。學生時時都在創生鮮活的教育事實、教育現象、教育故事,讓真實的教育學溫暖、溫情,直抵人心。
學生可以教你解決問題
幾年前教二年級語文,是我從教以來第一次教低年級。剛開始憑經驗教學,效果比較差。課堂上,無論我怎么強調紀律,學生都坐不住,聽不進去;我認認真真指導學生一筆一畫寫字,課后卻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字依然橫不平、豎不直;早讀課讓學生讀書,他們不愛讀;作業剛講過,批改時還是錯誤連篇;……
我反思過,也請教過低年級的老教師,甚至搬小板凳坐到經驗豐富的老師的課堂上取經,效果一直不明顯。學期過半,一天早讀課,看到小班長文文神氣地站在講臺前,我發自內心地羨慕。下課后,我主動請教文文:“我站在課堂里喊叫,同學們為什么不理我呢?”文文拿出班長的架勢告訴我:“老師不要著急,我教你幾句小口訣,再調皮的同學都會聽你的!”她開始一個口訣一個口訣地教我:上課時說“小眼睛,看老師”,學生吵鬧時說“小嘴巴,閉閉緊”,學生不聽講時說“小耳朵,豎起來”,寫字時說“小手指,跟我寫”,……教到這兒時,上課預備鈴響了,文文轉身面向同學們:“鈴聲響,快坐好。”同學們真的就急剎車般安靜下來。
第二天上課,我嘗試用上這些口訣,還真管用!關鍵時候,念一下口訣,那些調皮蛋坐得端端正正,作業馬虎的同學字寫得認認真真,課文也讀得有模有樣。課后我和文文擊掌慶賀,并且真誠地請她再指導。
后來有機會聽同組老師的“家常課”,發現教學效果好的課,師生都會在恰當的時候默契地念一下小口訣,課堂就神奇般地不一樣了。受此啟發,教育教學中只要遇到問題,我都會請教我的學生。
什么是童年?學生會告訴你:“童年是跌了跟頭哭個不停,獎勵一塊糖就破涕為笑。”什么是孩子?學生會告訴你:“孩子是能跑得越來越快的人。”什么是老師?學生會告訴你:“老師是一群羊中的那只頭羊,帶著他的學生享受那一片草地的快樂。”什么是課堂?學生會告訴你:“課堂是一個教師和一群學生聊天的地方。”什么是學校?學生會告訴你:“學校就是,清晨伴著瑯瑯書聲走進來,傍晚排著整齊隊伍走出去。”……
在我心目中,兒童不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有的甚至是教育者的教育者。
好教育是對“這一個”學生的好
什么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多有論述,觀點紛呈,沒有統一結論。其實回到真實的教育場景中,回到學生個體事件中,關于好的教育,一切都明白如話。
前段時間,與球友的球友打球。休息時,他自我介紹說是智智同學的爸爸。我隨即告訴他:“我很喜歡智智,智智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他不假思索地說:“感謝您的那話,讓智智小學六年級時好像變了一個人,學習非常刻苦,特別要強。最后小升初成績優秀,上了最好的中學。”我感到納悶:“是哪句話?”智智爸爸開心地說:“您可能不記得了,但孩子記得清楚呢!六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智智語文考了92分(滿分120)。您在他的評語里寫的是‘你可以更優秀,他非常開心!”他接著說:“四、五年級時,智智每次語文考試也是90分左右,但張老師每次的評語都是‘有進步,我感覺到孩子不是很開心。”我似懂非懂地對智智爸爸說:“請轉告智智,他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優秀的孩子,并且是一個有出息的男子漢。”
打球結束了,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同一個學生,同樣的成績,同樣的學習狀態,為什么評價語言不同,產生的效果會有那么大的差異呢?經過思考,我發現,“可以更優秀”在暗示學生:你已經很優秀了,再努力一下可以比現在更好;“有進步”則在暗示學生:你以前比這成績差。討論“什么是好的教育”時,一定不能忽略具體學生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真實感受。“有進步”和“可以更優秀”說法差不多,對于很多學生沒有區別,但是智智就很在乎。因而,真正好的教育,就是對“這一個”學生好的教育,對“這一個”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教育。
學生更在乎老師的日常
剛做老師的時候,聽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時,心中感覺怪怪的,說不清是什么感受,或許那時候還年輕。做老師時間長了,和學生交流多了,對教育教學、對老師、對學生以及對師生關系的理解都在發生變化。
一次,學校安排我外出培訓,要出差一周時間。出發前,我在糾結班級課務如何安排。后來,教務主任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副校長幫我代課。我很開心,也很放心,因為那位副校長是一位專家級的語文老師。緊張而愉快的一周培訓結束了,當我回到教室,站到講臺前問:“喜歡我們副校長的語文課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喜歡!”課后與學生交流時,學生們也都反饋副校長上課效率很高。但是后來有一天,我在批閱一位學生的周記時,看到這樣一段話:“記得有一次,您因為有事請副校長代了幾節課。副校長的課盡管上得也很好,但是還不如您上得好,就如別人家的爸爸再好也沒有自己的爸爸好一樣。”
作為一名老師,讀到學生這樣的心里話時,確實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慨。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的旁批是這樣寫的:“感謝你對老師的信任!老師以后一定少出差,或者不出差。”現在想起“別人家的爸爸再好也沒有自己的爸爸好”這句話,心里還是暖暖的。
由此,我又聯想到2020年疫情期間,一個在復旦大學讀研的孩子要加我微信。我問她是誰,她告訴我是以前的學生,叫楊楊。疫情期間無法回家,但又特別想家,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想到我了。她在微信中寫道:“小學在學校寄宿,您就是我的監護人,只有您最關心我……”通過交流,我才想起她是我十幾年前的學生,我教過她兩年。楊楊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個頭最小,聲音最小,成績也不夠出眾”。因為她爸爸媽媽生意忙,周末回家都是我送的(當時她和我住一個小區,我也是順路),在學校遇到的一些瑣事基本也是我代為處理的。
一個普通老師,能被多年前的學生一直珍藏在記憶深處,直到有一天,某種機緣會讓這種記憶被激活。我想,這就是老師的意義和價值,也是老師最大的幸福。而創生這一意義和價值的,也許就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話、一件事。學生固然在乎老師的偉大,但更在乎老師日常的言行舉止。
(劉須錦,淮安市實驗小學副校長,223001)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