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對此,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作者總結了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強化實踐活動、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討論等教學策略,以期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08-02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開展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一、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
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fā)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fā)掉的?!痹诮虒W中,教師只有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1]。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筆者組織了一次賽車活動,拿出三個小汽車模型(車輪分別是三角形、正方形、圓形),請三位學生賽車。學生興趣盎然,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圓的相關知識及圓的一些特征,如“車輪是圓的”“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這樣的數學課堂充滿趣味,能夠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強化實踐活動
依據數學邏輯性、生活性等特點,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形成認知能力,積累學習經驗,構建數學學科知識體系[2]。例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先展示一組木柵欄、欄桿等實物圖形,讓學生指出其中的“四邊形”,再討論問題。
問題1:你所認識的四邊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問題2:兩組對邊之間有怎樣的特點?(分別平行)
問題3:兩組對邊的長短各有什么特點?(分別相等)
接著,學生根據以上問題,選取相關的小棒組裝“四邊形”,從而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也為認知“梯形”埋下了伏筆。
三、鼓勵質疑問難
“學源于思,而思源于疑。”疑問和想象是連接學生思維的“線”,構建生態(tài)性課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有了疑點,學生才能有思考、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質疑、答疑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質疑活動,讓學生以疑點為中心,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與對比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3]。例如,對“一個圓形花圃的直徑是21米。沿著它的邊線大約每隔3米種一棵杜鵑花,一共要種植多少棵?”這種實際問題,有的學生列出算式:3.14×21÷3≈21.98(棵)。有的學生馬上產生疑問:“怎么可能有0.98棵樹呢?”有的學生甚至問教師是不是把數字寫錯了。疑惑之際,教師說:“題目沒錯,同學的計算也沒錯。那么,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
隨后,學生繼續(xù)進行思考和討論。
生1:請問,0.98棵樹怎么進成1棵的呢?
生2:可以四舍五入,22棵。
生3:栽不起來就去掉,21棵。
生4:3.14×21÷3=21(棵),剩2.94米。因為題目中說大約每隔3米種一棵杜鵑花,2.94米又很接近3米,所以還可以栽一棵,共栽22棵。
通過交流發(fā)現,創(chuàng)造質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與意義,提升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
四、引導學生討論
討論是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教育契機,設計好小組合作方案,做好協作分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探究,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應依據討論情況,及時、合理地做好引導工作,真正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發(fā)揮每位學生的特長,營造一種親切、和諧、平等、互助、生態(tài)的課堂氣氛。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以分數”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總結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教師可設計小組討論問題:“聯系前面學習的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你能說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交流、討論。
生1: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一個數乘以另一個數的倒數。
生2:甲數除以乙數=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
生3:被除數除以除數=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
生4:a除以b=a乘以b的倒數。
生5:因為0不能做除數,所以“另一個數、乙數、除數、b都不能為0”。
生6:還因為0沒有倒數,所以“另一個數、乙數、除數、b都不能為0”。
學生在討論中發(fā)現問題,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習得數學知識。
又如,教師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請計算下面各題,再觀察每組題目及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1:第1組里的結果從上到下逐漸變大,第2組里的結果從上到下逐漸變小。
生2:我認為你敘述得不夠完整,應這樣敘述:第1組里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從上到下逐漸變大,以致結果從上到下逐漸變大;第2組里的一個因數從上到下逐漸變小,另一個因數不變,以致結果從上到下逐漸變小。
生3:你的敘述太煩瑣了,我們可以這樣敘述:一個分數或因數乘的數越大,結果越大;乘的數越小,結果越小。
生4:我覺得應該加一個條件:一個不為零的分數或因數乘的數越大,結果越大;乘的數越小,結果越小。
生5:我認為,他們說得還不符合這道題的要求,結合以前整數乘法的知識,我們應該這樣敘述:一個數與比1小的數相乘,積小于原數;一個數與比1大的數相乘,積大于原數。
師:同學們非常棒,問答得很到位,相信你們已經真正理解了分數乘法運算……
由此,學生既學會了傾聽,又鍛煉了辨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知識,從而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進而構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馬偉明.巧設課堂導入 提高教學效率[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08):13-14.
李朝賦.小學數學教學評價藝術探索[J].讀書文摘,2016(36):385.
張瑞光.“圓的認識”教學設計[J].小學青年教師:數學版,2006(12):31-32.
作者簡介:徐葉兵(1977.10-),男,江蘇南京人, 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