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郭軍利
新課程理念中強調發展性,當前大部分高職學校已經逐漸開始關注新課程要求,了解新課程理念,加強教師對教學模式的反思,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質量評價。高職院校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技能型人才,要實現自我評價,教學質量的評價工作始終是教學質量的監控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師關注的重點,與教師的晉升和評優密切相關,因此,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體系,真正意義上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現存問題:其一,評價管理組織機構不合適。大部分高職院校有教學督導、教務處、學生信息反饋等小組結構,但部分學校存在督導小組成員構成單一、覆蓋面較小的問題。 其二,教學評價運行機制不科學。 有些評價體系存在時效性較低、執行力不足等問題。部分學校忽視了評價運行機制,沒有針對真實情況及時修訂,不能保證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穩定進行。 學校評價總結工作一般在學期末開展, 存在評價結果丟失、資料不全等問題,嚴重影響評價反饋的質量。其三,評價保障制度過于單一。若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只單獨側重評價階段,會對日后教學工作的優化、創新造成阻礙,無法構成科學的反饋和跟蹤機制,很難形成質量評價網絡結構。 其四,評價體系不合理。 高職院校專業實踐性強,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主要由多種要素構成,若其中各項指標設置片面、單一,無法科學考察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面對這些問題,對新課程理念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以下思考。
樹立正確的理念是科學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首先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評價觀念,這是重視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關鍵。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了多個發展高職院校的文件,但教學質量評價仍未受到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大部分人只停留在了表面的理解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并運用,所以為真正發揮其作用,因此,當務之急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現階段西方國家十分重視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在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我們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可借鑒相關的經驗。具體的設計方式如下:第一,運用清晰、準確和幽默的教學語言,解釋學科內容;第二,對于學科知識具有獨特的見解;第三,課堂上組織學生建立團隊,對問題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四,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第五,促進資源和時間的合理利用;第六,系統科學評價學生的學業;第七,充分利用課后作業,可在線指導評價,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上幾方面作為指標建立的依據來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對學生發展的評價方面要重視起來,因為教學評價若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就不能稱之為好的教學評價,因此,應該加強發展性的評價,注重診斷與改進功能也是目前教育評價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知識與技術且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所以教師的教學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外,更需要關注教與學過程。例如,在評價學院教學質量時,除了分析畢業率和就業率外,還需要評價好教學質量和培養過程。除此之外,還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要以促進其發展為起點,不能僅僅將考核與競爭作為目的,這會減弱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在衡量教學質量時,對于有進步的學生,必須及時給予表揚。發展性評價能體現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及自身實踐技能發展的能力。
教學評價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經常需要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使用,在選擇使用哪種方法時,必須根據具體的特征進行。例如,在評價教學實踐結果時,對于就業率或者是畢業率等數據,可以盡量利用定量的方式來評估,利用數據真實反映教學質量的變化趨勢。而對于人才培養質量和學校的發展規劃等,難以利用具體的數據展示出來,因此,要利用語言描述出來。另外,還應盡量使用多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不同評價方式的作用,激發被調查者的積極性。例如,在對校內專業建設以及課程建設體系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展開實地勘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外,同時還需要積極與教師和學生展開談話,也可以采用抽查檢測的方式,有助于了解教師以及學生的感受。除此之外,應該提高信息技術的利用率,現階段網絡評價在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均已開始實行,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充分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教學評價應采用匿名的形式,有助于真實地反饋出信息。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圍繞著教學活動展開,所以制定教學質量方案應結合教學主體、目標、內容等。第一,針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內容與目標的特點,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非常重要,可以結合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不同之處,分別確定理論教學的評價表和實踐教學評價表,實踐教學質量評價也應重視。第二,還可以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確定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例如,在制定教師評價表格時,可以從教學態度、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來進行考察,而對于學生而言,則應該注重分析其聽課感受,確保評價活動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為了保證教學評價質量體系的有效性,還需要構建合理的反饋體系,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相關人員,令其明白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制定優化方案,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真正實現考核過程的量化,就要全面客觀,動態客觀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有硬性指標,還應將教師的授課特點、教學特質、師生互動等要素作為柔性指標,并結合高職學習不同專業和學科,借鑒新課程理論,研究開發差異化、針對性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同時,結合評價管理人員、督導小組等評價方式,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和權重,進而構建科學動態、客觀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建議構建公平的獎懲機制,圍繞年度評優、職稱評聘、學生實習實訓等領域制定院內評優、教研室評優等多種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的核心主體大部分是學校部門主管,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參與程度不足,因此,為了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與公正性,必須加快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首先,做好社會性評估,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均屬于公立學校,管理權力仍舊主要在政府手中,政府不僅要擔任運動員的角色,同時還要作為裁判員的角色,造成其在教育活動中無法分清自己的思維,因此, 評價體系主體要進行改善。例如,政府部門在對教學質量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可以以宏觀調控為主,將工作重點落在教學方針的制定上,培育一些專業化的社會評估體系,完善評估制度,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或者是其他組織參與到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中。另外,在制定教學評價主體時,除了一些教師和知名專家外,還可以吸引企業積極參加。利用此種方式,不僅可以令學校和企業之間更加緊密相連,同時對于學校專業設計、實踐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等均可以提出較高的意見,確保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