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安徽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中共黨史即中國共產黨歷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推翻 “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斷推向前進的歷史過程。中共黨史記錄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包含了寶貴的革命精神和經驗教訓,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1]。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話中提到:“要用歷史的眼光啟示青年。”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充滿蓬勃朝氣的當代大學生,是繼續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人才資源和支柱力量,高校發揮自身作用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對于中華民族實現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都重視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這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初心與活力的優良傳統。為更好地贏得青年的未來,幫助大學生在黨的歷史中汲取知識和力量,高校需要認識到中共黨史教育的必要性,更好地發揮其在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抗擊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立德樹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意識形態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教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形成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在需求,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的關鍵教育,而中共黨史在意識形態教育中處于基礎性地位。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上世紀末,西方國家利用這一規律,擾亂了蘇聯的精神和意志,最終導致其解體,如今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的張力也不容忽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提高,互聯網日益普及,反華勢力趁虛而入,他們常常從政治鑒別力較差又常常使用網絡的大學生下手,或打著“學術”的旗號對歷史“碎片化”解讀,惡意歪曲,或用“泛娛樂化”的形式,戲說歷史,惡搞英雄人物,企圖否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企圖否認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擾亂大學生思想,搞亂我國意識形態。面對意識形態的斗爭,加強中共黨史教育尤為重要。通過講清來龍去脈,還原歷史真相,幫助大學生培養政治意識,增強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鑒別力和敏感度,從而對黨形成最深層的認同感,培養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形成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我國的軟實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立德樹人”是高校的使命和立身之本,是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思政工作的核心要務和價值訴求,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當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抵觸情緒普遍存在,內容枯燥是產生抵觸情緒的主要原因。加強中共黨史教育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講述相關思想的理論來源、形成過程,及其后續發展,從而達到感染人、說服人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有血有肉,實現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提出“紅色基因”這一概念以來,多次提到傳承的重要性。他強調“我們要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3]這一論述不僅強調了紅色基因需要傳承,還指明了紅色基因的傳承方式,即“銘記光輝歷史”。大學時代正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自然肩負著為其注入紅色基因的責任。由于當代大學生遠離革命年代,對于革命精神難以感同身受,因此需要高校組織系統的中共黨史教育進行良好引導,從而實現紅色基因的永續傳承。
當前,各高校緊跟黨中央的步伐,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示精神,強調學習國史、黨史的重要性,但在實施中共黨史教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認識不足、系統不強、形式單一等問題。
中共黨史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屬法學學科門類,政治學一級學科,這一歸屬便強調了它的政治性。然而由于當前中共黨史專業人才較少,該課程往往被近代史專業教師替代,很多學生包括老師本人,都容易把中共黨史僅當作歷史來看待。有的高校的中共黨史教育都重視其“歷史性”,強調過去發生的事情,要求學生記住年份、事件和意義等歷史性知識,不可否認,這是中共黨史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相對來說,當前的教育模式對其“政治性”的強調存在不足,意識形態的導向屬性未得到充分體現,形成了“重歷史、輕政治;重知識、輕導向”的教育現狀,使得中共黨史教育未達到其應有的效果,意識形態的導向作用不明顯,也難以獲得大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當前各高校都將思想政治理論的系列課程作為必修課程,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綱要》都包含了一定的中共黨史的內容,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占額較少,且缺乏中共黨史的系統性,使得大學生接受的黨史知識大多是零碎的,缺乏應有的連貫性。
另外,當前大學生學習中共黨史的時間大多集中在期末考試、入黨教育和考研政治的復習過程中,應試的目的性明顯,掌握黨史知識較為被動、死板,入腦不入心。再加上中共黨史教育尚未形成常態化機制,所以常常學習效果較差,考試過后所剩無幾,其包含的引導作用也未達到應有的發揮,教學效果不足。
中共黨史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大多以課堂與講座為主,即使有意識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也常常有形式化傾向,缺乏足夠的創新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存在著重形式輕效果的問題。再加上高等教育已經形成的固有的“實用性”思維,中共黨史的教育內容一旦與生活實際相脫節,就會使得大學生抱著“無用論”的思維被動接受,積極性低,甚至造成抵觸心理,吸收效果差,難以真正產生認可與收獲。
為了進一步深化高校中共黨史教育,需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探索符合當前教育形勢、貼合大學生成長特點的具體措施,提高教育效果,發揮育人功能,傳承紅色基因。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深入開展中共黨史教育,提升教學效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第一要務。首先,高校應加強中共黨史專業人才培養。只有足夠的專業人才儲備,才能促進中共黨史師資隊伍的專業化發展,為教育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加強中共黨史的理論研究,提高知識的系統性。教師只有不斷“深入”理論研究,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淺出”,將復雜的重大事件講清楚,提高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在講“史”的基礎上加強思想引導,引導學生將黨史知識與當前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與自身成長發展相結合,提高育人功能,增強教學的黨性和政治性,從而達到堅定理想信念的教學效果。最后,專職輔導員應加強中共黨史的學習。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與學生的日常交流較為密切。但專職輔導員的教育背景不同,黨史相關專業較少,因此應積極學習中共黨史的知識,并有意識地在日常管理的過程中融入相關知識,對學生予以適時地引導,有利于促進中共黨史教育的常態化發展。
形勢政策教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國內外發展現狀,深入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將中共黨史與形勢政策教育相結合,也就是幫助學生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有利于學生在對比中認識政策的傳承性與創新性,理解中國共產黨發展的科學性與連貫性,從而消除錯誤認識,摒棄排斥心理,肯定黨的過去,堅定擁護黨的領導,增強對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實現進一步發展的信心,進而主動承擔起繼續發展的歷史使命,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中共黨史的教育中,也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把表達還給學生,讓學生敢想敢說。同時,教師要發揮好主導性作用,對于有偏差的認識要及時糾正與,予以正確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對待黨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利用第二課堂進行中共黨史教育。學校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多樣性特點,加強對黨團、社團的引導,把握住中共黨史教育的關鍵時間節點發揮教育作用,如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舉辦相關知識競賽、紅歌比賽、朗誦比賽,集體看紅色影片,參觀紅色基地,對話老黨員老紅軍等活動,在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的同時,實現中共黨史教育。
3.利用新媒體進行中共黨史教育。新時代是個信息化的時代,進行黨史教育需要利用新媒體拓展教育形式,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生動活潑地進行黨史教育,是符合當前時代特點的教學舉措,有利于贏得學生認可,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注意完善監督機制,提防“惡搞”“庸俗”“歪曲解讀”等惡劣情況的出現。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這樣說道:“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4]我們只有記得自己從哪里來,才能清楚地知道該往哪里去。黨的歷史從來都不只是過去的精彩故事,它那里包含了我們的血脈,需要被牢記與傳承。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高校應積極承擔責任,起引導學生牢記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