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港區經濟作為一種重要的形態已經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大變革的領頭羊。國際上發展成熟的港區,為當地經濟發展以及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廣州、珠海以及深圳等九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2018 年 3 月,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的機遇,打造國際一流港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對廣東地區民辦本科院校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基礎有助于民辦高校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應對全球科技競爭與挑戰,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但這把雙刃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對綜合素質強的人才具有極大的需求量,但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對于人才培養的模式有些不符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對于人才的需求方向。
習總書記強調,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大學對學生的培養,首先是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秉承“崇德、尚學、精藝、篤行”的辦學理念,廣東科技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東莞地區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需要,培養能在中小型涉外企業從事國際商務策劃、運營、管理工作或在語言培訓機構從事英語教學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與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需求是相符合的。但是實際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經濟需求仍然存在不對等。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之際,適逢中美經貿磋商取得階段性進展,我國的外貿行業也迎來了迅猛發展。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以及全球性物流網絡的構建,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逐年攀升,跨境電子商務在外貿發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大灣區經濟建設對外貿人才以及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極大,但仍有大量外貿公司招聘不到所需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灣區高校人才培養沒有根據企業崗位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調整,導致培養的人才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一定的問題。比如,東莞大量外貿企業業務量大,工作任務繁重,對人才的要求高,許多高校畢業生進入這些企業工作不到幾個月便因工作太累、壓力太大等原因紛紛辭職。這反映出當前高校致力于培養高精尖的人才,致力于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人格的培養。一個優秀的人才,除了有專業的知識,更應當有堅韌不拔的毅力、不斷探索的吃苦精神,而不是動不動就撂挑子。另外,東莞較多外貿、跨境電商企業都是中小企業,規模較小,需要的是有實踐經驗的外貿以及跨境電商人才,而該校培養出來的應屆畢業生來到這些企業工作之初,毫無實踐經驗,學校教的理論知識也因為當初學的時候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沒有應用于實踐,因此忘得干干凈凈。這樣的人才毫無疑問無法滿足努力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機遇迅猛發展的外貿、跨境電商企業的需求。
(二)學生的就業意向大多為教師行業。雖然培養目標上明確說明英語專業既培養國際商務類人才,也培養教師行業人才,但是該校英語專業學生就業意向大多為教師。在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上,各類培訓機構大受學生歡迎,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企業卻幾乎無人問津。這和該校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關系。在該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安排上,教育類課程如教育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安排得比較集中,并且與學生要考的教師資格證相掛鉤,因此比較受學生歡迎。商務類課程也有安排,但是課程涉及到國際商務英語以及國內商務等方面,課程涉及太多,學生學了兩年也只是學個皮毛,學生覺得上了這些課也對就業沒有很大幫助。事實也確實證明,商務方向出去的學生要進入外貿或者跨境電商行業仍舊需要重新學起,學校所學的商務知識并沒有很大用處。
(三)授課教師缺乏企業從業經驗。根據廣東科技學院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該校要培養能在中小型涉外企業從事國際商務策劃、運營、管理工作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這樣的設置是符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需求的,但是涉及國際商務相關知識的培養時,該校英語教師雖然英語基本功扎實,但由于沒有實際操作經驗,因此傳授真正實用的專業商務知識還是有一定困難。實踐型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當前國內缺少專業國際商務英語研究的教師,同樣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語教師存在國際商務從業背景與商務實踐經驗普遍缺乏的情形。例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已經逐漸演變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但該校對于線上跨境貿易人才的培養仍顯得比較單薄。沒有實際從業經驗的教師往往缺乏對商務實踐的理解和處理辦法,授課內容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缺乏課外拓展與實踐。當前該校外語教育的師資儲備與教學需求不符,實在是英語專業學科建設的一大弊端。
要解決上述問題,該校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必要進行轉變。
(一)優化課程設置結構
針對前面提到英語專業國際商務英語方向課程太泛的問題,該校應當增加偏向商科的經濟類、管理類課程,安排真正有實踐意義的商務實訓課程,做到真正的培養學生的商務應用技能。商務課程的設置需要體現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因此專業的商務英語課程需要對傳統的課程和教材進行改革,應當盡量選用專業契合度高、緊跟時代的教材進行教學,有意識地探索國際化商務英語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培養出既有扎實商務與英語語言基礎,同時具備貿易、法律、國際物流等知識,又具有創新學習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商務英語人才。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帶,商務英語人才只有立足于實際經濟發展需求,根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進行教材以及課程改革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二)加強校企合作,推行產學合作培養模式
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實踐,他們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因此,該校應當加強校企聯合,推行產學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廣東高校只有尋求校企合作,讓各企業商事組織積極參與商務英語教學,并與學校聯合培養應用型商務人才,才能增強商務英語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創造學生進企業的實習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之中,培養商務思維與交際能力。有條件的高校還可與企業聯合,設置企業獎學金以及多種鼓勵辦法,引導英語專業學生積極進入商務行業。
(三)推進雙元培育,優化專業師資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扎實的實戰經驗的一流師資。因此,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培養出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求的人才,高校很有必要提升師資隊伍水平。為打造具有實踐經驗的一流師資隊伍,高校就必須充分與企業合作。比如,空余時間安排優秀骨干教師參與企業組織的各類業務交流和培訓,寒暑假時則安排骨干教師分批次到企業進行集中實踐;另外,可借助于粵港澳大灣區企業聚集的優勢,邀請各行業企業專家、管理者進校園,擔任企業導師兼職授課或做專題講座;聘請資深的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家兼任專業帶頭人,與本專業帶頭人一起組成“雙專業帶頭人”機制,共同負責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四)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培養專業人才
當前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培育出能夠服務區域經濟需求的人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培養才能夠讓高校服務地區經濟并且以人才優勢帶動地區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當前廣東地區英語相關的行業,如電子商務、線上跨境貿易、跨境物流以及國際旅游服務炙手可熱,且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持續走高,因此,該校應當分析特色行業并有針對性的開設相關課程,培育目標人才,有計劃地推動地區之間實現可利用資源的有效整合,加深各個環節的聯系,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五)立德樹人,強化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品德培養為目標,培養新時代下的高品德、高品質、高素質、高素養的綜合型人才。這一直是民辦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核心。作為90 后、00 后,這一代大學畢業生的特點是對工資以及工作環境要求高,抗壓能力低、辭職率高,這顯然不符合大灣區中小企業對穩定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為培養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廣東地區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應當強化課程思政,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也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教育貫穿于語言知識教育中,加強意識滲透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意識、集體意識,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課程教學和教材當中,“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在于提高經濟的協同能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粵港澳地區形成經濟互通、政策互通和人才互通的有利局面,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無疑給灣區高校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但是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就看各大高校能否看清形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從而發揮優勢人才對區域經濟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