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培育目標,它能夠幫助小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和當下的人才需求,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基于此,文章將簡要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現狀以及重要性,并從采用個性化教學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學素材、設置引導性數學問題、引進多樣化思想方法、運用結構化思維導圖、開設專門化審題活動、展開綜合性實踐活動等方面對其培養策略進行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現狀及策略
伴隨著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愈漸深入的步伐,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向和理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對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分析和研究,是為了順應教育改革的趨勢、構建新型的數學教學模式,為小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成長助力,不斷增強學生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以下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現狀、重要性和策略進行一一的探究和分析。
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現狀
在以傳統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來說較為薄弱,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干預性過強。通常情況下,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更加傾向于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客觀智力水平等因素,既沒有采取分層化的教學模式,也沒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時間,而是以教師講解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這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也不能形成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其次,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小學生是一個自控能力較為薄弱的群體,再加上數學知識抽象化以及教師教學內容的枯燥性,這就嚴重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在學生缺乏學習熱情的情況下,他們也無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新穎、教學內容單一等也是造成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它們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的成長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在課堂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對課堂教學還是學生的成長都發揮出了重大的價值和作用。首先,有助于激發和維持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在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會選擇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學生會接觸到更多趣味化的教學內容,這正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所以,小學生就會在數學課堂中保持高漲的熱情;其次,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小學生具備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就意味著他們擁有了更高水平的思維,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所以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小學生的思維水平也會呈現直線上升的狀態;最后,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在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會改變以往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實踐因素,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在這樣的新型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就會極大地提高。
三、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
為了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建設起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數學新課堂,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個性化教學模式、引入生活化教學素材、設置引導性數學問題和引進多樣化思想方法等策略開展教學,為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以此促進其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一)采用個性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
學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只有真正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才能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教師可以遵循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模式,為小學生提供層次遞進的差異化教學指導方案,使他們能夠找尋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讓他們形成積極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由此,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就會大大提高。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上《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提升其思維水平,教師可以制定個性化的方案,將學生按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元素分成層次遞進的三個等級,并按照不同的等級制定不同的方案。首先,對于思維能力較弱、沒有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的小學生,教師可以在方案中融入趣味化的教學內容和基本的數學習題,讓學生掌握解決基本問題的方法;其次,對于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處于中等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在方案中適當融入應用型案例,讓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對于思維能力處于上乘的小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思維拔高類的數學案例,讓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幅度地提升數學能力和思維水平,自此,每一個層次和水平的學生都能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
(二)引入生活化教學素材,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
數學學科的知識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教師能夠在數學課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那么小學生就能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降低心理排斥度、提升學習興趣。因此,為了充分調動小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學素材,緩解抽象數學概念和公式等為學生帶來的學習難度,使得他們能夠充分理解數學問題的具體含義,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解決數學問題的行列。例如:在蘇教版《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的分物品問題,如:“現有10本包裝精美的筆記本,如果每個小朋友分2本,那么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如果每一個小朋友分3本或者4本呢?”以上的問題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教師的提問中,學生快速地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在分物品的過程中理解了“除數”“余數”的具體含義,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深化了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公式等的理解能力。
(三)設置引導性數學問題,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
對于處于思維薄弱期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只有教師發揮了自身的指導作用,學生才會形成主動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因此,為了啟發小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教師可以設置引導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向思維深處邁進,使得他們掌握正確且簡便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意識。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數學教學的內容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設置具有趣味性和引導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找尋思維突破點,以此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中,為了啟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教師可以設置引導性的問題:“觀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實物圖,同學們能看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和相同之處嗎?”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就會展開觀察和探討,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就會大大增強,他們會全力調動有關平面圖形方面的知識展開觀察和分析,并探索出解決圖形問題的基本方法。
(四)引進多樣化思想方法,創新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直接影響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效果。因此,為了創新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掌握便捷、有效的解題技巧,教師可以引進多樣化的思想方法,為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使他們能夠利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進諸如數形結合、類比、化歸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如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前提條件。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基于小學生初次接觸分數加減運算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引入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將長方形、正方形等規則性的圖形按照分數的實際數值進行等分,并依據分數加減運算的條件涂抹圖形,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通過上述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以此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五)運用結構化思維導圖,捋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
數學學科知識中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如果想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要的任務就是讓他們明確解決數學問題所需的條件和客觀前提。因此,為了捋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結構化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具體的問題遷移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在充分調動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地解決問題。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問題的顯性條件體現在思維導圖中,通過顯性條件推出隱性條件,并列出解決問題所學的知識內容,由此,學生就能在解決問題時有條理地調動知識儲備。例如:在五年級下《簡易方程》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小明買了1本筆記本和3支鋼筆,小紅買了同種類型的鋼筆6支,兩個人花了同樣多的錢,那么1本筆記本的價格與多少支鋼筆的價值相等呢?”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就可以將題目中的顯性條件歸納出來,并推出解決問題需要“加減運算”“乘除運算”“方程”等方面的知識這一隱性的條件,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地設“x”,最終得出該問題的答案。
(六)開設專門化審題活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掌握正確審題的技巧、養成細致化審題的習慣,學生的解題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所以,為了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開設專門化的審題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使他們能夠在解決問題前全面客觀地分析題目條件,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就會逐漸提升。首先,教師可以根據一個階段或者一個單元的實際教學內容,設計和展開審題板塊,在其中引入大量的數學習題和實際生活案例,讓學生自主解讀和分析題目的條件;其次,為了增強審題活動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審題活動中來。教師也可以在活動中融入一些游戲、競賽元素,讓學生在趣味化和競爭性的活動中不斷提升審題和解題能力。通過開設專門化審題活動的方式,不僅會增強數學課堂的活力,還會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展開綜合性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小學數學學科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只有真正做好理實結合,小學生才能在數學課堂中有所收獲。所以,為了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展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實現理實結合的目標提供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將課堂中學習的基礎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社會場景中,以此培養他們分析生活現象、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具體而言,首先,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思維特征和實踐能力,制定針對性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方案;其次,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概念和抽象公式應用于實際場景中,以此培養他們解決不同數學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們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就會逐漸提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得以增強。
四、 結語
總體來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還會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讓小學生在開放式的環境中不斷調動積極思維,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曉琴.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2):46.
[2]宋立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739-740.
作者簡介:
張佳,江蘇省宜興市,江蘇省宜興市廣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