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輝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篳路藍縷、堅守初心、百折不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創建了無數的紅色圣地,鑄就系列紅色精神,值得國人永遠銘記、尊崇和踐行。本文將地理教學與研學旅行、跨學科知識遷移相結合,通過紅船精神聚焦世界眼光、長征路線增強區域認知、圣地延安激發綜合思維、紅巖精神引領思政教育等主題及案例實踐,探索紅色文化教育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普及途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如今,中國共產黨已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邁進。當代教師在構建反映時代要求和先進教育理念課程“硬實力”的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紅色文化的“軟實力”教育。由于地理學是一門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在滲透紅色文化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和育人價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如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等[1]。紅色革命文化育人的本質是精神育人,學科與紅色革命文化高度融合的教育能夠使課堂教學立意深遠、品質更卓越[2]。本文從地理學科的視域出發,分析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的方式與路徑,旨在探索地理教學與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機契合。
一、 紅船精神聚焦世界眼光
1.結合“一大”會址選擇,開展探究學習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中共“一大”無疑是開天辟地、震古爍今的大事。其會址也經歷了由上海石庫門到浙江嘉興南湖紅船的變更。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就黨的“一大”會議選址,即 “區位選擇”專題開展學習和探究,以培養學生深度學習和跨學科知識遷移的學習意識。例如,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國內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大城市,為何黨的“一大”會址會“情有獨鐘”地選定位于上海市法租界的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創設問題情境、因疑生問、以問促學。鑒于教育部“雙減政策”的頒布施行,教師可以利用中午部分休息時間,組織學生利用班內電腦上網查詢相關信息或觀看相關影視資料等,開展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習與互助學習,探析當時國內外的背景情況。高中學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查閱知識能力較強,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和學習討論,基本上可以形成以下共識:①上海經濟發達,工人階級思想先進,群眾意識高;②上海為我黨初期主要領導人居住地;③法租界位置較為偏僻,安全性高;④上海是中國南北交通樞紐,海陸交通便利,便于與會人員集散。此外,最后一天的會址改在浙江嘉興南湖也具有鄰近上海、交通便利,利于與會人員自身安全保障等優點。
2. 透過“一大”窗口,展現大國胸懷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國際競爭加劇的同時,國際合作也得到了加強。面對國際形勢的激烈變動以及國內經濟、文化、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現代公民的要求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因此,高中地理課程正面臨著挑戰和機遇[3]。早在2015年聯合國大會中,習近平主席就提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
筆者多年前在嘉興南湖旅行時,曾偶遇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盡管膚色、語言與國籍各異,但他們不約而同地齊聚嘉興南湖。這從一定側面體現了世界不同國家的人民對中國歷史的濃厚興趣以及當代中國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素養,通過學習使學生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全球地理問題和可持續發展意識”。[4]
透過中共“一大”上海會址,教師可以自然聯想到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這是由中國推動建立并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地區性合作組織,其成員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該組織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維護和平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其秉承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宗旨的“上海精神”,正在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如果說,100年前的“石庫門精神”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如今的“上海精神”就是對“石庫門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這將會使現代中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新秩序、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并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敢于擔當、放眼全球的勇氣和決心。正如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該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所指出:“恪守互利共贏的合作觀,營造包容普惠的發展前景”“致力于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重要理論和實踐探索”。
2009年成立的以中國為主要發起國,包括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五國的“金磚國家”組織,如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進程,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發展。
3.感悟“一大”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
通過對黨的“一大”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的深刻理解,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到我們黨時刻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己任”的初心使命,更加堅定了國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政治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在農業、工業、交通、醫學、環境乃至航空航天等諸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并積極擔當大國重任,行使大國使命。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惠及全球;“一帶一路”倡議盤活世界經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為全球用戶服務;中國醫護工作者和中國疫苗助力全球抗疫;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正在全力以赴地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偉計劃;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宮”空間站對接,將大大推動太空領域的國際合作……課堂是教師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中學地理教師應深挖與地理教學相關的思政資源,結合歷史、政治等學科知識和時事新聞等,通過學科知識遷移、開展深度學習多途徑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對學生進行課堂思政教育,并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塑造。地理課程是中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開發多樣的地理教學資源,加強意識形態的方向引領,把理想信念、價值理念等融入立德樹人陣地的最前沿[5]。
二、 長征路線驅動區域認知
1.追尋長征路線,再現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復雜多樣的地球表面事象的思維方式與能力。長征路線就是開展區域認知的良好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各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題地圖,如地形圖、氣候圖、河流圖、植被圖、城市和紅色根據地地圖等,并結合代表當地區域特色的景觀圖片資料、影視資料等,開展對長征線路的區域認知。
長征開始于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工農紅軍被迫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根據地進行戰略性轉移。其中,中央紅軍主力1934年10月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發,轉戰14個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其中中央紅軍行程近二萬五千里,穿越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兩大流域,尋跡長征路線,從南方到北方,從亞熱帶到溫帶,從瘴氣彌漫的密林到皚皚雪山再到茫茫戈壁荒漠,從人跡罕至的山邊水崖到干旱荒蕪的黃土高原,處處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紅軍戰士們在長征途中翻越了終年積雪、高寒缺氧的夾金山、夢筆山、打鼓山等雪山,穿越了荒無人煙、泥濘不堪、一望無際的松潘草地等沼澤濕地;在與自然抗爭的同時,紅軍戰士還要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缺醫少藥之困,致使紅軍長征途中處處雪上加霜、難上加難。長征途中經歷了血戰湘江、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包座戰役、激戰臘子口等數十次戰役,使工農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和巨大的犧牲。其跨越時空的長征線路、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的長征精神,既是開展區域認知和進行地理深度學習的良好素材,也是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汲取歷史養分、提高自身品行和境界的必由之路。
2.聚焦長征節點,發散區域認知
位于湘贛交界處、羅霄山脈中段、隱蔽偏遠處的井岡山是典型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樹高林密,敵人統治力量薄弱,是我黨開展農村包圍城市、直至奪取全國勝利的發軔之地;而貴州省遵義市,則因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而聞名,會上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領導地位,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艱苦樸素、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也由此有了“歷史之都”的稱號。其實,遵義市也是“地理之都”,它位于云貴高原東北部,東連湖南丘陵,北鄰四川盆地,大婁山山脈構成市內地形的主要骨架,域內著名的婁山關地勢險要、大氣磅礴,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更因毛主席在長征途中創作的《憶秦娥·婁山關》而為人熟知;境內的赤水丹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這里也是我國冬半年的昆明準靜止鋒、6月江淮準靜止鋒和7~8月時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多種天氣系統交互影響之地;又因其地處低緯,海拔較高,所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溫差小、氣候宜人;此外,區域內動植物資源豐富獨特,少數民族眾多,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集群狀況和地域組合優勢突出;境內仁懷市茅臺鎮的茅臺酒被譽為“國酒”名揚海內外。
3.重溫長征詩詞,升華區域認知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毛主席在長征途中創作的詩詞名篇,加深學生對長征艱辛和紅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如《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念奴嬌·昆侖》等。讀“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選自《憶秦娥·婁山關》)等作品可以感受到磅礴滄桑之美;“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選自《十六字令三首》),又讓人們體驗到長征路上的艱險艱辛;而“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選自《念奴嬌·昆侖》) 更讓我們見識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心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胸襟氣魄。
另外,重溫革命家肖華結合自己親歷長征而創作的《長征組歌》,也會令學生受到心靈的洗禮和精神的震撼。如在《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于水一家人…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在《過雪山草地》中,“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通過教師的拋磚引玉、創設歷史情境,增強帶入感,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
4.演練長征專題,鞏固區域認知
在課堂上,可以設計若干個長征專題供學生探究(圖1):①結合紅軍長征路線圖(紅一方面軍)及所學知識,分別列舉在紅軍長征途中,在南北方遇到的主要自然環境困難有哪些?②比較長江上游橫斷山區河段和黃河青藏高原河段的水系、水文特征的差異;③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試析紅軍長征地——若爾蓋沼澤濕地形成的自然條件等。
三、 圣地延安激發綜合思維
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間,延安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陜甘寧邊區首府,一直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贏得抗戰勝利和解放戰爭勝利的紅色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是長征精神之后,在黃土高原這片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又一紅色精神。其蘊含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至今仍在華夏大地熠熠生輝,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和偉大的現實意義,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是子孫后代永遠值得銘記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在地理人眼中,延安所在的黃土高原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遍布。在歷史人眼中,這里是華夏文明始祖——炎黃二帝開疆擴土、建功立業的根基舞臺。而半個多世紀前的黃土高原,是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建立陜北革命根據地,并與從井岡山、瑞金等革命根據地出發的中央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會師地吳起鎮,曾因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吳起在此屯兵駐守而聞名,如今與 “子長縣”“志丹縣”,乃至黑龍江的“尚志市”等一起被載入史冊。在課堂上,教師適當進行知識遷移和學科拓展,往往能夠起到潤物無聲、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效果。
教師思維會影響學生思維,教師境界更會影響學生境界。地理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也要博古通今;既要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也要用發展、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既要有綜合思維,又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努力呈現反映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時代性、思想性的地理課程內容體系及評價體系。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袁書琪教授在《地理教育學》一書中曾經提出:“地理教師在現代理念、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教學與實踐活動能力、富于創造和開拓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寬廣的全球視野等優良人格特征方面,應成為學生全面效法的榜樣。”

通過對黃土高原和延安相關知識內容的學習研究,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探究學習:①綜合分析影響延安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圖2);②試析延安水土流失的危害及主要預防措施;③比較井岡山和延安兩地的自然環境差異;④查閱相關資料,探究延安(或井岡山、瑞金)等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的可行途徑。

四、 紅巖精神引領思政教育
1. 走進紅色重慶,緬懷紅巖先烈
重慶是位于我國大西南地區的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輕的英雄城市,自然風光獨特多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重慶現為直轄市,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2015年,筆者游歷了武隆后坪天坑群、長江三峽等自然景點以及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大足石刻等人文景點。在眾多打卡地中,給筆者留下印象最深、教益最大的還是位于重慶市內、體現紅巖文化精神的渣滓洞舊址。
紅巖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重慶國民黨統治區,身陷囹圄的共產黨人在渣滓洞、白公館監獄中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嚴刑拷打所體現出的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曾經的渣滓洞集中營,周圍山高林密,院內電網環伺、戒備森嚴,最后被國民黨頑固派在潰逃前焚毀,如今的建筑是按照原來的形制復原的。雖為復制,但是一進營門,仍然有一種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覺。內外兩院院墻四周的標語仿佛又把人們帶回到那凄風苦雨的年代。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逐一走進一層、二層樓房的每間牢房。每間牢房僅有一個狹小的窗口可以看到天空。展柜里英烈們曾經使用的簡陋生活用品和書信等遺物能夠讓人想起先烈們革命生涯的艱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麻繩、帶釘棍棒、鋼心皮鞭、老虎凳、電椅等各色冰冷的刑具昭示著劊子手對革命志士的嚴刑拷打和非人折磨。墻上的一張張黑白頭像就是當時一個個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進步青年,一雙雙堅毅執著的目光映射出革命必勝的信念;照片上的生卒年簡介是對他們極盡紀念的概括,雖然生不同時,但卒年都定格于1949年,而且是在新中國成立的10月1日以后,更準確的時間是1949年11月27~28日,當天依稀能夠聽到人民解放軍解放四川部分地區的槍炮聲。但就是在黎明前的那一夜,喪心病狂的國民黨特務在潰逃前夕策劃了震驚中外的重慶“11.27”大屠殺,僅15人脫險,200多位革命志士不幸遇難,屠殺結束后劊子手們又縱火焚燒了牢房。電影《烈火中永生》《紅巖》《江姐》和歌曲《紅梅贊》等就是以此為素材創作而成的。
2.銘記紅巖精神,傾注思政教育
袁書琪教授在《地理教育學》一書中指出:“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思品教育,是屬于高層面上的地理學科素質教育……地理學科,蘊涵著豐富的、全面的個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過地理教學所養成的個性思想品德,對于其他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6]
學生通過每天中午時段對《紅巖》系列影視劇的真切了解,無一不受到紅巖文化深刻的思想洗禮。教室里時而群情激昂、義憤填膺;時而又凝重肅穆,靜默無聲。從學生清澈晶瑩的眼神里、波動起伏的情感里,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們對國民黨頑固派“假惡丑”行徑的刻骨仇恨,對革命先烈“真善美”情操的無盡贊美。筆者認為,紅巖精神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思想品德有著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
(1)紅巖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我以我血薦軒轅”。正是由于革命先烈堅守著對祖國、對人民無限忠誠的大愛情懷,有敢于沖破舊勢力、創造新世界的信仰和決心,有敢于“舍小家,為大家”、舍生忘死、積極向上的革命風范,才使他們面對敵人的屠刀也毫不畏懼、一往無前。“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其至真至善的人文情懷和無私無畏的社會責任感也是當今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聯想時下的國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以及脫貧攻堅任務等,無不需要當今公民勇于擔當、愛崗敬業甚至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有一種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由是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單是政治、歷史和語文老師的專利,地理教學也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使命。
(2)紅巖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牢固定力。紅巖精神永不過時,紅巖榜樣于今尚在。紅巖先烈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所表現出來的大義凜然的革命斗志永遠激勵著一代代國人矢志前行,不向困難低頭、不向磨難彎腰。河南蘭考焦裕祿精神和林州的紅旗渠精神、黑龍江大慶油田的“鐵人”精神、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的治沙造林精神、河北承德的塞罕壩精神、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庫布齊精神、鐘南山和李蘭娟等為代表的抗疫精神等都是紅巖文化的吃苦耐勞精神在當今社會的生動再現。近年來,相關調查發現,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素質普遍不強,抗壓抗挫能力下降也已經成為普遍現象,早已引起黨和國家及教育相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從學科性質上看,無論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是區域地理等書本知識的學習,還是考察、實驗、調查等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都需要學生具備相當過硬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現在只要時間允許,筆者一早就在校園操場晨跑健身。當學生看到老師在操場上鍛煉時,總是驚喜異常,或圍觀駐足,或共同參與。此時此刻,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榜樣力量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影響。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7]
(3)紅巖精神有助于學生養成團結一致的協作精神和互助共贏意識。中國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絕不僅僅是靠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努力,而是靠千千萬萬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繼、勠力同心、付出血汗甚至生命的代價。魯迅先生也曾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紅巖烈士精誠團結、堅守革命紀律的合作精神在現代社會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地理學習極其重視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尤其是在考察、實驗、調查等地理實踐力的鍛煉培養中,團結一致、互助協作的團隊意識能否順利執行,往往決定了實踐活動的成敗。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協作也越發緊密,人際合作、區際合作、國際合作已成必然態勢,“地球村”經濟業已形成,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作用愈發突顯,游離于合作組織之外的“單打獨斗”求生存的個人英雄主義現象早已一去不返,而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已為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劉潤為.紅色文化與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3-11-14(007).
[2] 張維四,李玉梅.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革命文化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02):7-8.
[3] 韋志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張維四.挖掘地理教學資源和內涵,加強意識形態的方向引領[J].基礎教育課程,2018(11):44-48.
[6] 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20-10-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