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輝
摘要:“把事情寫清楚”是《課標》中年段的習作要求,也是學生習作的難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統編版教材習作單元“讀”與“寫”緊密結合的特點,以課文為例,幫助學生確定寫清楚的重要部分,從課文中習得把事情寫清楚的方法,利用習作單元的排列體系,最終落實單元習作要素。
關鍵詞:習得 ?運用 ?落實習作要素
“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年段的習作要求,而“寫清楚”是該學段習作重難點。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設置的習作單元,其閱讀要素是“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要素是“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旨在以讀寫結合的方式,讓閱讀與寫作表達實現“無縫對接”,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習得“寫清楚”的方法,在習作中運用,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經調查,學生在習作中關于事情的過程描寫不清楚的情況大致有這兩種:一是有事件,無過程;二是有過程,表述不清。圍繞這兩個問題,該如何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把事情寫清楚呢?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方法。
一、 以課文為例,確定重要部分
要寫清楚一件事,首先要寫清楚重要部分。一件事分起因、經過、結果,如何確定要寫清楚的部分呢?
1.從習作要求的核心關鍵詞來確定。以單元課文《麻雀》為例,該課課題為《麻雀》,因此關鍵人物是麻雀,而經過描寫老麻雀與獵狗對峙的過程,凸顯了老麻雀偉大的母愛,可以確定這一課重點描寫了經過部分。而本單元例文《我家的杏熟了》關鍵詞是“杏熟”,重點寫清楚了杏熟后奶奶“打杏”“分杏”的過程。根據以核心關鍵詞確定的方法,讓學生對照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習作要求:“選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順序把這件事寫清楚”,其中核心關鍵詞是“印象深刻”,那就把這一部分確定為描寫的重點。
2.從習作的立意來確定。如《爬天都峰》的寫作目的是要表現面對苦難要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要善于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而文中爬山前后的人物對話,也就是起因和結果,正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表現文章的立意,因此該文的起因和結果是描寫的重點。又如本單元例文《小木船》是要說明同學之間不應當斤斤計較,互相諒解才能增進友誼,因此例文重點寫了“我”和陳明友誼破裂以及和好的過程。在教學時可以以這兩篇課文為例,讓學生構思時,根據自己習作的立意,確定好習作的重點內容。例如,印象深刻是“坐過山車時克服害怕的心理”,就把這一部分作為重點詳寫。
通過習作單元課文與例文的學習,習得確定重要部分的方法,走好“寫清楚”的第一步。
二、 習得表達方法,寫清事情細節
確定了重點描寫的部分,如何把過程寫清楚?葉圣陶先生曾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習作單元的課文中就告訴了我們表達的密妙。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提供兩種運用細節“寫清楚”的策略:一是抓住動作,推前向后分解串聯;二是圍繞主題,多種感官組合。
策略一:抓住動作,推前想后分解串聯
人的動作是由一系列的小動作構成的,因此把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一一進行敘述,就能把人物的行為過程寫清楚了。
怎樣把一系列動作寫清楚,做到連續而無遺漏呢?首先,可以采用“推前向后”的方法分解動作。即根據一個事件,思考在這個事件中會發生的動作:先想做這個動作的原因,再想要達成目的人物會有怎樣的反應,也就是會做什么動作……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想下去,直到完成整個事件,再根據一定的順序用語言串聯。我們看看《麻雀》一課里是怎樣運用“推前想后的方法”描寫獵狗攻擊小麻雀的句子:
例句: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圍繞“攻擊”這個事件,引導學生先推想攻擊的原因——發現獵物,再想獵狗發現獵物后會有怎樣的反應——慢慢走近獵物;推想慢慢走近的原因——要用鼻子聞來判斷是什么獵物,再想獵狗判斷出獵物后會有怎樣的反應——張嘴;張嘴的原因是它想吃小麻雀,再想獵狗張嘴后的反應——露出鋒利的牙齒,然后根據事情發生的先后順序,將動作以及發生動作的原因串聯起來,就能清楚地寫出事件的過程。通過“前推后想”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原來作者就是這樣一步步把獵狗攻擊麻雀的過程寫清楚的。(見表1)
有了課文的范例,就可以指導學生將該方法運用到學生的習作中。 例如,有個學生在寫描寫自己練習彈球時是這樣寫的:(見下圖)
用“推前向后分解串聯”的方法,我們來幫助這個學生把練習彈球的過程寫清楚。
第一步,推前向后分解動作。利用“推前向后分解法”分解練習彈球這一大動作。(表2)
第二步,按順序串聯成文。將分解的動作及產生動作的原因按照一定的順序用語言串聯起來。(見下圖)
通過“抓住動作,推前想后分解串聯”的方法,將原來“練習彈球”的兩個動作“放”“彈”,分解成5個動作。再將這些動作及做動作的原因,按照一定的順序用語言串聯起來,整個練習的過程就寫清楚了。
策略二:圍繞主題,多種感官組合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 “交流平臺”中,就提示了寫清楚的方法:即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表現某一情形。即:圍繞主題,借助多種感官把過程寫清楚。
我們先以《麻雀》《我家的杏熟了》中的片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圍繞主題,借助多種感官把過程寫清楚的。
文段中作者采用“看+想”“看+聽+想”多種感官組合的形式,不僅寫清楚了老麻雀飛身下樹保護小麻雀的過程,還站在老麻雀的角度,加入了對此情此景的猜想,突顯了老麻雀母愛力量的偉大。
再看《我家的杏熟了》中的片段:(見下圖)
以上文段,作者通過“看+聽”兩種感官的組合,把奶奶分子杏的過程寫清楚,刻畫出了奶奶善良無私、樂于分享的形象。
通過課例的分析,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把事情過程寫清楚的方法,并及時歸納小結:
1.通過多種感官組合的方式寫事情的過程,可以使主題突出,表達生動。
2.在寫事的過程中,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可以使整個過程清楚、有條理。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貴于行。”當學生掌握方法后,要讓學生反復在習作中運用操練,才能真正掌握,形成能力。
例如,通過“推前向后分解串聯”的方法,我們已經使學生“練彈球”的過程寫得比原來清楚了,我們再試試通過“多種感官組合”的方法進行修改。
(見下圖)
加入“多種感官”“做+看+想+說”的片段,明顯要比第一次單純以描述人物行為的過程更清楚、更生動、更吸引人。
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我們要注意習作單元的排列體系,在課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習得表達方法,在例文學習中強化認識,在“交流平臺”“初試身手”中小結方法,嘗試片段操練,在習作中遷移運用,最終落實本單元習作要素。
另外,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寫清楚”的方法,強化仿寫訓練,還要重視對學生習作、小練筆的評改,使學生能在一次次地自我修正中,逐漸建構起對“寫清楚”的感性認識,形成“寫清楚”的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作者.朱水平文章題目名《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的編排體系和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