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江蘇揚州 225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更為復雜和嚴峻的形勢,面對多元價值觀浸潤中的大學生思想觀念變化,特別是部分大學生產生的心理負向行為,我們更應當給予關心、關注和關愛,并及時采取措施糾偏。從實踐層面來看,可以通過專業隊伍的建設,課改和教改的完善,保障機制的健全,網絡路徑的拓寬,全面構筑起高效、精干、反應迅速、全覆蓋、多渠道的安全治理體系,真正確保高校的安全穩定與和諧發展。
大學生作為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在知識習得的同時,往往也會面臨學業困擾、感情煩惱、就業困惑、人生規劃等多種壓力。在日常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我們既需要重視大學生正確價值引領,也應正視部分大學生群體心理波動導致的負向行為的不確定因素,通過大學生個人主體,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多維度的去厘清問題。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情感豐富時期,由于身心發育的不完全成熟,可能催生出心理活動的不穩定性和盲目性,使得少部分大學生思維局限,辨別是非能力薄弱,控制力欠缺,抵御外界誘惑能力差,情感波動起伏,易受好奇驅動。面對挫折困難、新鮮事物反應應對方式的不同是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優劣的展現,有的大學生可以應對自如,游刃有余,而少數卻選擇以消極甚至極端的方式來應對。這更加反映出了大學生心理狀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家庭文化及早期的成長經歷是一個人心理、性格、人格養成和價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支點。父母展現出的良好的教養方式、有效應對事情的方式方法、情感情緒的合理表達、正確導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都會對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引導作用。
反之,部分家長在編織保護網為子女遮蔽風險挫折的同時卻無意識地局限其活動于預設的狹隘范圍內,堵截了其成長過程中與社會的有機交融,可能導致理所當然的固步思維和缺乏感恩思想。其次,部分特殊家庭有家暴、酗酒、爭執等不利因素的作用,可能導致子女亦步亦趨,積久成習,其影響甚至從青少年時期一直持續到成年期。再者,部分家庭重物質而輕思想的教育方式,“養而不教”,子女易關懷缺失,造成成長過程中心理建設失衡。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學校園文化極具時代特征與學術特色,是德育與智育有機融合,健康的校園文化憑借其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導向有著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
脫離嚴格單一的中學教育模式,大學生在迎來全面自由發展契機的同時亦面臨著更多無法躲避解決的問題。看似寬余愜意無升學壓力的大學生活反而使一些遠離父母呵護的大學生在應對嶄新的校園文化,人際交往和生活環境時無所適從甚至陷入“心理失衡期”。同時,部分高校追求教學科研成果,而把綜合素質教育放在了次位,此類不對稱性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數流于表面形式并未落實,沒有對校園心理負向文化風險做好適時把控。
新媒體時代信息爆炸,各類資訊呈指數級增長,大學生通過流媒體獲得最及時資訊,不同類別信息接收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存在動態影響。社會正向文化賦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正能量”,弘揚社會主旋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使命,樹立遠大理想。
社會負向文化則阻礙著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大學生對信息的篩選過濾力有未逮,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錯誤接收易侵蝕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加干預易引發心理負向行為傾向,甚至產生群體性模仿效應。
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陸續設立至今幾乎每個高校都已齊備,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成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多年的經驗積累和發展完善使得大學生心理負向行為預防和干預體系愈發成熟,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漫漫求索之路仍將持續。有部分高校名曰“三有”(有場地、有經費、有人員編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用以應付檢查評測,與學校自身實際情況相偏離的形式主義和經驗主義,其開展的測試調查成果亦只停留于存檔而并未為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所汲取。
部分高校因專業人才和隊伍的缺失甚至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為思想品德教育,這種心理健康德育化的現象在忽視科學心理分析的同時過分強調道德法則,咨詢輔導的過程甚至演化為權威家長式地說教,不僅適得其反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敬畏和抗拒。其次,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填鴨式地將抽象概念、基本原理強行灌輸給學生,不僅脫離實際忽略了其實用性,亦使課程過于僵化枯燥無味,反而與宣揚傳播心理正向文化背道而馳。
基于部門配合,學科協調,課堂滲透等多方資源有效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預防校園心理負向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存在孤立化教育現象,心理咨詢機構與院系、學生組織的脫節;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各自為陣”;心理教育輔導獨立于課堂之外等無不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欠佳。
面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負向行為文化的干預和系統化體系的構建復雜而艱巨,亟待縱橫雙向交叉比對傳統經驗體會及國外先進研究成果,主動拓寬工作視野和路徑,達致整個體系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新生事物得以出現并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完善自身必須依賴教育者和學生觀念的轉變。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超脫了教育本身,其是一種滲透融合于教育活動中的信念和態度,亦是各式不同于一般學科教育的具體活動構成的教育工作。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針對少數心理障礙學生而展開的,其更是面向全體學生以預防和發展為主題全面優化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固定部門或者專業人員的應有之義,其應是全體教育者、學生和家長都積極推動開展的系統工程。四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兩者應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只有推進思想觀念的轉變才能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內涵,從而促使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務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將其納入學校德育工作管理體系中,搭建系統化教學為主體,輔以專業化課外咨詢引導的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教育課程的開設以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調節修復能力進而維護心理健康為初衷,著重宣傳普及心理科學和系統化傳授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能夠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心理異常,達致校園心理負向行為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機構(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或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師資力量的契合及專業素養的養成是對具有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進行行之有效引導和治愈的保障。如是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輔相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得校園心理負向行為的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完備的保障機制是對校園心理負向文化干預的重要舉措。首先,應構建高校監察引導小組,從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宏觀規劃和科學引導。其次,各高校應成立以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為班底受校黨委直接領導的指導委員會全面引領開展與本校實際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應下設教學部、科研部和指導部,部門各司其職有效促進心理健康地傳播、創新與咨詢并相互監督。從而切實維護心理健康教育良性運轉的同時積極開展科學研究,達致傳統路徑與新形勢下創新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強化心理負向文化的干預效果。
與時偕行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構建以其獨特魅力使人煥然一新的同時亦成為眾多咨詢者的福音。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在超越時空的限制為咨詢者提供自主按需便捷服務的同時能夠憑借其自身數據散列匿名系統的先天優勢最大限度地維護咨詢者的隱私并淡化咨詢者的身份標識。這種匿名性虛擬化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與心理咨詢保密規則高度契合,可以贏得咨詢者的充分信任并減輕其顧慮和負擔,從而提高咨詢治療的效果促進其心理健康轉變,從源頭上減少校園心理負向行為的發生,形成心理負向文化主動化解的強勁能力。
綜上,校園健康文化建設舉足輕重。形成高效穩定機制正確引導大學生心理文化,教與學持續良性互動,多平臺機構協力共進,著力發展大學校園正能量文化,營造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圍,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