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劍
(湖南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湖南常德 415000)
現階段,針對高校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將民族聲樂學科教學當中的立德樹人理念得以發揮,推行教學的時候讓課程思政更好地找到切入點,為學生帶來良性學習空間。教師在實施民族聲樂課程教學革新的時候,將課程思政作為關鍵載體,形成完善教學方向和模式的背景下,指引學生朝著屬于自己個性化方向前進。教師要以全面落實課程教學為基礎,不斷地打造符合學生學習進步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民族聲樂教學穩定創設,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發展。
民族聲樂課程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展現出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核心課程內容,在課程思政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第一,在給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時候,讓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方向。教師通過課程思政的有效認識,能夠突破以往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不再單純關注課程理論知識教學,而是從情感、技能、精神素養等方面入手。然后,加強對學生氣質控制教學,分析民族聲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這一情況下,對于學生思政教育進行升華。民族聲樂教學當中,合理地進行教材內容開發,這讓思政教育功能作用得以全面體現,也讓教學更好地進行革新。第二,學生跟隨課程思政的腳步,對學習的認識更加清晰,樹立了良好的思想認識,也為自己今后的發展認真負責。教師詮釋符合學生進步和成長的民族聲樂課程體系,在有效結合課程思政之下,讓學生擁有突破自我的機會。最終,也會在學習民族聲樂文化的時候,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為中華文化的進步和繼承奠定基礎。
高校進行民族聲樂教學的時候,要在把握多樣化內容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理解聲樂藝術知識,加深對所學習內容的了解和分析。教師從說唱藝術、民族歌劇技能和曲藝等方面入手,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情況下,形成清晰的教學目標和體系。
教師要以滲透優秀的音樂文化內容為基礎,不斷地加強思想政治道德建設,對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培養之下,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擁有良好的道德認識。由此,可以將思政課程建設的力量全面凸顯。教師在以課程思政作為根基的情況下,保證學生認真參與合作交流,達成學習目標。比如,將思政教育的精髓提升,讓學生民族聲樂學習合理定位,學習其中理論知識和技能,保證學生在認真思考民族聲樂文化內容之下,樹立較強的道德認識和良好思想。
教師在進行民族聲樂課程教學的時候,想要有效的滲透課程思政,就應該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將自身的引領價值全面凸顯,為帶動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以課程思政作為關鍵點,將民族聲樂課程專業教學推向新的發展角度上。教師要立足音樂專業教育,通過高素質人才和創新能力強人才為基礎,在落實目標的時候,也讓自身的綜合素養得以發展。
在此,教師以課程思政作為根基,全面的開展聲樂教育,加強自身的綜合修養。具體應該從以下角度入手:
第一,教師處于思政課程建設環境中,要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容,以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加強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認識,并擁有政治認同和思想認同的理解。第二,將立德樹人理念合理的搭建,并真正地融入民族聲樂教學體系之中。清晰地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意義,讓自身成為課程建設的有力實施者和建設者。第三,在全面的掌握利于思政音樂課程搭建的模式之下,找尋思政政治建設的合理元素,加強學生思政教育的時候,也豐富自身的教育知識。比如,通過提升音樂文化內涵,掌握聲樂文化藝術和專業理論,深度提升自我學習認識,為學生民族音樂文化學習帶來參照和指引。最終,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與音樂教學的融合。
民族聲樂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在音樂文化價值完善領域中發揮出關鍵意義。教師開展民族聲樂教學的時候,應該把握民族聲樂作品的具體形體,將課程思政滲透核心有效把握,以此更好推動聲樂教學發展。教師要以傳播和弘揚優秀的民族聲樂文化為基礎,在探究課程思政和音樂教學之間關系的背景下,能夠提升思政政治教育的意義。
在此,教師落實教學之前就要將課程思政合理的滲透其中,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內容完美體現。這一環節當中,可以不斷地加強民族聲樂文化研究,在讓學生感悟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的時候,更好地提升音樂學習的效果。教師在把握每一個課程思政滲透關鍵點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多個角度上分析音樂知識,擁有真實學習體驗之下,升華所學習內容。教師滲透思政課程為核心,目標是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讓學生的發展看到希望。
1.緊緊把握地域聲樂藝術資源。教師關注地域聲樂藝術內容,完善課堂教學的時候,在分析民族藝術歌曲、歌舞藝術等,讓民族聲樂課程當中所釋放出的教學內涵得以升華,學生在把握民族聲樂意義的時候,能夠認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產生強烈的熱愛之情。教師讓學生確立清晰學習目標的時候,可以將學習內容完美體現。這一環節當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地域聲樂藝術資源展現出來,通過生動和形象的視頻畫面,讓學生接受聲樂教學的洗禮,也感悟民族聲樂學習的精髓和實際力量。教師帶領學生探尋符合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發展的模式,讓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得以凸顯,以此打造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民族聲樂教學。
2.合理梳理聲樂文化內容,搭建教學資源庫。教師以信息技術作為重要教學優勢和載體,將民族聲樂文化內容合理地搜集,創設資源庫,讓民族聲樂藝術教育更好地落實。然后,搭建民族聲樂教學平臺的時候,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機會,也將聲樂文化理論知識得以內化。教師可以把創設的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學習和探討。學生在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情況下,借助信息技術更好地把握聲樂民族文化內容。學生長時間受到民族聲樂文化的熏陶,接觸豐富的學習資源庫,以此更好地拓寬學習視野,形成良好的藝術文化氣息和能力。
3.傳統音樂文化滲透民族聲樂教學。教師關注民族傳統優秀文化,通過表演唱、獨唱和合唱等形式,在整合多個民族聲樂藝術之下,找尋聲樂的審美內涵價值,為傳統民族聲樂文化發展提供準備。然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民族聲樂演唱提供載體,讓學生擁有動聽的旋律支持,也會搭建良好和完善的演唱場景。以立體形象的詮釋民族聲樂藝術內容之下,更好地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之中領略聲樂文化的精髓。
4.合理編寫教材內容,使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高校通過合理篩選利于學生學習進步的民族聲樂文化內容,可以加強不同音樂風格的演繹和彰顯,然后通過信息技術把相應的影像資料展現出來,以此形成生動的聲樂案例。在把思政文化內容緊密結合的時候,也讓學生思想政治認識和綜合素養得以升華。
1.關注紅歌育人價值,完善活動體系。教師把課程思政和民族聲樂實踐活動有效結合,以唱紅歌、找尋紅歌精髓活動為主。借助特殊節日,彰顯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在建黨節和建軍節等節日當中引領學生形成準確的思想認識,這讓學生形成了政治認同,擁有了思想上的認同。然后,學校就可以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民族音樂,讓學生運用自己嘹亮的歌聲去演唱,把自己的情感抒發。通過《黃河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讓學生在感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同時,也感受到共產黨的艱難歷程,以此感恩國家、感恩黨和人民。之后,通過《走進新時代》等一系列的聲樂歌曲,能夠在感悟中華民族振興發展的情況下,充滿熱情和力量。最終,教師以“偉大中國夢實現”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聲樂演唱的創新,可以聯系民族聲樂內容,也可以自主發揮創造力,讓紅色歌曲的魅力和價值彰顯,感悟歷史文化的精髓,以此形成良好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品質。
2.搭建多種社會藝術實踐,提升質量。借助合理專題講堂和民族聲樂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具有精神魅力的歌曲學習和演唱活動之中。民族聲樂教學意義得以體現,在專業教學和思想文化形成良好的交融之下,挖掘民族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意義。同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實踐活動當中,以豐富的聲樂文化活動開展為主,能夠保證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也在認真感悟藝術力量的時候,主動開展民族文化的弘揚。在將文化育人的作用發揮之下,把課程思想和民族聲樂教學有效聯系,學生內心得以升華,擁有良好精神境界,以此全面促進藝術素養的發展。
綜合以上分析,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當中要把握課程思政,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空間和指引。通過整合符合學生學習進步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樹立本位思想的時候,感悟德育教育的精髓和實際意義。同時,以豐富多元化民族聲樂教學為出發點,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當中找到突破自我的方向。以課程思想作為載體,讓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得以提高,擁有良好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之下,真正地實現綜合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