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縣城南第二實驗小學 莊怡清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深度學習的方式主要是指老師在準確掌握課程教學本質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圍繞明確的課堂學習主題,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在實踐學習過程中積極地思考和探究,從而提升課程學習的質量。相較于以往單一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而言,深度學習的實踐過程更有助于學生準確掌握學科知識的內涵,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科學習觀念,在辨析的思維活動中構建起結構化的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深度學習理念是新課程教育改革工作推行過程中應運而生的一種現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為基礎,在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學習活動中,逐步深化學科知識的內涵,優化學生課堂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指向兒童深度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教學過程強調知識的生成和構建。知識的構建和生成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汲取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將深度學習的理念應用于日常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科知識的內涵,提高課程的育人價值。二是注重學生對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能夠熟練運用課程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學科知識對學生學習的育人作用和價值。基于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能夠指引學生在分析生活案例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內化學科知識,在實踐參與學習中規范學生的言行,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質,助推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拓展課程教學資源,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為教學基礎,注重學科知識和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堂學習活動中去主動地學習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想觀念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踐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真實的課程學習情境,拉近學生和學科知識之間的距離,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借助這種教學情境的構建,將抽象的學科知識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提高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為深度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有利的教學基礎。
在教學中,主題式的教學方式主要以課程學科重點知識為教育主體,并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科學地選擇課堂學習主題,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程主題整合相關的教學內容與學習資源,在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學習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內容的本質,發展學科學習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會溝通交流”第一課“正確對待不同看法”(《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 課)時,教師在導學階段,教師通過播放本班學生參加年級組足球比賽視頻,針對班級輸掉比賽這一事件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因為學生的意見有分歧,此時教師就可以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同一場足球比賽,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呢?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和別人有分歧的意見,我們應當怎樣去溝通處理呢?”通過這一導學活動的設計,順勢引入本節課的教學主題“學會溝通交流”,并對學生的不同發言進行總結:人們很多時候對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因為大家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很容易造成觀點的不一致。有不同看法時,只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考慮他人,就容易產生矛盾或沖突。理性對待分歧,會讓我們有合情合理的看法和思考。借助這一生活場景導學的方式,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于情境故事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在這種實踐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并在自己主動思考和學習活動中強化對本節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奠定深度學習的基礎。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涉及了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師要想將這些生活化的問題上升到學科理論學習的層次,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思維的發展,那就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思考學習過程。在深度學習的實踐教學過程中,開展合作探究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改變傳統教學的問題與不足,借助教師設計的綜合性學習問題,在課堂學習任務的驅動下讓學生自主地完成課堂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為學習單位開展有效的課堂學習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在學習時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話題深入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展學生學習視野,有序推進深度學習的內容與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能夠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思考問題的靈活性與層次性,實現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同步發展。
例如:在教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課時“公共生活需要秩序”(《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 課)時,由于五年級學生對公共秩序既熟悉又模糊,熟悉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被長輩提示要守秩序,模糊是因為他們不清楚公共秩序與公共生活的關系。因此,在教學本課時,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學生很難清晰地理解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為此,教師就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秩序”為主題,設計公共生活秩序單。如為了保證街道上的行人和車輛能夠正常地通行,需要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為了保證游客在公園景點開心地游玩,公共衛生秩序需要大家共同遵守;乘坐公交車時,需要人們有序上下車等。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將這些公共秩序的內容融入生活,并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對比沒有秩序的生活,從而深刻感悟到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進而將其內化到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意識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質量的提升。
對于小學生深度學習而言,基于問題導向的辨析式教學活動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認知特點,為學生設計有層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明確地學習任務驅動下主動地思考和分析,掌握課程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辨析思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問題可以從社會熱點話題以及辨析話題入手進行教學設計,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
例如:在教授《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中的教學案例為學生引入生活化的實際案例。例如:小王家里正在裝修新房,周末的時間也在不停地裝修,面對鄰居提出周末不要裝修的建議,小王表示裝修房子是自己的權利,別人無權干涉。請同學們根據這一實際生活案例分析:案例中小王的鄰居因為什么事而煩惱呢?在他們的對話中,涉及了哪些公民的基本權利?小王在裝修自己的房子,別人真的無權干涉嗎?通過這幾個漸進的問題情境設計,讓學生在辨析中逐步認識到權利并不是絕對的,而是有界限的,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以及他人的利益。將生活實際案例引入教學,使學生在探究問題和主動思考中內化核心知識要點,全面強化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
總之,指向兒童深度學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思政課教師潛下心來,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用心解讀教材,明確深度學習理念的基本內涵與教學特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通過構建主題式學習情境,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以及問題驅動教學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進行思維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在深度學習的實踐中提升課程育人價值,助力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