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西漳中學 胡文珠
積極德育,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遵循積極主動的干預原則,用積極、開放、欣賞的眼光對待學生行為表現的積極方面,帶領學生進行積極的道德認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指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道德實踐,培養學生自我道德成長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模式,促進道德社會化的完善。對此,我在多年教育實踐中,深有體會:積極德育讓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共同成長,被教育者積極生活,教育者幸福行動,在代際傳承中收獲人生的幸福。
在第35 個教師節的時候,我收到了一封感謝信。寫這封信的是我曾經的學生——小君,一個轉學生。她曾佯裝自殺威脅父母,只為了離開就讀的學校。在全面調查后,我了解到她原本優秀,只是因為一時錯念才做了一些反常的事,“處理問題和懲罰不良行為”的粗暴教育讓她更加反感,于是惡性循環,終使她自暴自棄而“跌落谷底”。
顯然,在德育工作的現實實踐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德育樣態。一種樣態,過度關注學生的問題、缺點和不足,容易造成教育中的“阻抗”;反之,另一種樣態,在面對問題、缺點和不足的同時,更關注優勢、長處和潛能,喚醒人對自己的美好期待,激發人的積極行動,更好地解決問題,推動人的品德成長。前者是消極德育,后者為積極德育,要求德育工作者更新理念、轉換視角,將德育目標指導下的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成長過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揚善”培養受教育者的積極德育情感體驗,促進其道德社會化的完善。
她來到我班后,我首先利用集體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真誠溫馨的德育環境,讓她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融化她心中的堅冰。通過集體的接納,引導她融入集體,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現實行為,促成其潛在德性的發展,助其轉化為優良的道德品質。
在深入交談后,我發現她有能力勝任班委,而且風險可控。于是,在充分的鋪墊之后,讓她表達出想要擔任班委的想法。經過競聘,她竟然脫穎而出,被選為了班長。這件事情,幫她重建了自信心和責任感。后來,在班委團隊培訓和建設的過程中,持續的積極指導讓她帶領著班委團隊共同成長。當然,她自己也漸漸從黑暗重新走向了光明。
她轉化的過程中,故事很多。后來,我才知道:教師微小的行為,在學生的眼里都會被無限放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的教育前提。正如她在信中提及,那一次我和她的月光下漫步(對話的內容早已忘記),那“平靜而親切的場景”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腦海中,對她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其實,我早已記不清那些與學生的相處的小事了。
人生際遇就是那么奇妙,這個曾經在我班級就讀的孩子,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而她在信中反復提到,因為那段美好的師生緣分,她才逐漸找到了自我,產生了當教師的渴望。因為她想成為像我一樣的教師,想將深入骨髓的師恩傳遞下去。作為教師,還有什么比聽到這樣的話更能備受寬慰呢?它讓我感覺到:此生為教師,我已不負初心。
其實,小君就是另一個我,因為如果當年沒有我的班主任——史耀樸老師的諄諄教誨,我想我也不會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初三的我,理科中最擅長的是幾何,文科成績也不遜色,尤其擅長語文,曾獲得語文競賽一等獎。也正因為如此,我對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容許有半點失誤。可是,在一次生物考試中,我發現題目比較難,很多題目都不會做,于是我倔強地沒交生物卷。當倔強與倔強相撞,那結果不亞于“火星撞地球”。生物老師在得知我沒交卷子后,非常生氣,準備給我零分。如此一來,本學期的所有榮譽都會與我擦肩而過。
幸虧班主任史老師理解我,他想正因為優秀才追求完美,正因為優秀才“輸不起”。得知此事后,他沒有批評我,而是多次找生物老師溝通商議。我也不知道他花了多大的功夫,才最終將倔強的生物老師說服,并為我爭取到了補考的機會。無言的教育,積極的行動,我能夠感受到他的理解和期待,我也覺察到自身錯誤所在。于是,我更加努力,在期末的時候,史老師仍然給我頒發了“三好學生”獎狀。
其實,人正是在經歷錯事中獲得成長的,犯錯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此外,很多學生犯錯只是一時意氣用事,事后往往能夠及時意識到錯誤,他們需要糾錯的機會。史老師恰好給了我這個糾錯的機會,站在成長的積極方面對我進行引導和身教示范。他告訴我,應該自己積極尋求老師的原諒,并給自己爭取機會,從而補救錯誤。
這件事讓我覺得:老師的行為舉止對于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如果我日后也能成為一個老師,就要像史老師這樣:大道無言,尊重學生、幫助學生,身教示范使學生步入正軌,這該是一件多么神圣又偉大的事情!
積極德育就是打開師生心靈之窗的一把鑰匙,就是喚醒美好良知的一曲佳音,就是善良遇見善良時定能綻放的絢麗光彩。一方校園、兩處教室、三尺講臺,承載的是恩、是情,是代代相傳的師恩與師德,更是積極德育的代際傳承。回首德育實踐的經歷,堅持積極德育就要堅持“正面引導、遵循規律、積極指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效仿一切好的行為,那么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孩子們的心靈是脆弱而又敏感的,正面教育可以讓孩子的良好行為得到適時的反饋,從而獲得被肯定的感覺,產生良好的存在感,進而自我覺察、自主教育。小君在孩提時代,兩個學校完全相反的表現,不正是因為當她出現問題時,教育者是否給了她積極的正面教育嗎?當正面教育讓她意識到了什么是責任感、什么是愛的時候,她才重拾自信、走向光明。相反,如果教師未能及時做到正面引導,甚至在集體面前“脫光”孩子,讓孩子的顏面盡失,那么孩子便有可能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樣一來,在下一次遇到相同的事情時,他們便很有可能采取消極的態度,道德缺失的“破窗效應”將由此開始。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和糾錯的過程,教師要遵循成長規律、尊重學生差異,“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地點化學生。這是一個靜心等待花開的過程,需要給他們無限的耐心和成長空間。按照孩子的成長節奏,從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就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期待。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就能多一些柔軟,多一些契合,多一些美好。當年史老師正是因為理解我,才會給我補考的機會,挽回我的面子和自尊;我也正是因為理解了小君,才會盡我所能幫她重建自信,讓她學會對人對事要認真負責。在這樣的身教示范下,胡同學成為胡老師,胡老師的小君也成為了“胡老師”。他們在面對孩子時,不執念于經驗,不固執于目標,讓孩子生動的臉龐浮現在眼中,將孩子內心美好的期待想在心中,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的目光注視他們,無論是贊揚、鼓勵、批評,都會源于尊重,基于規律,春風化雨,不著痕跡。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鉆石,只有在光的照耀下,才會反射光芒。積極德育要求我們充當那束明亮的光,找到孩子最亮眼的切面,讓鉆石放射璀璨的光芒。積極德育重視家校協同,挖掘家庭資源、構建合作機制,形成彼此理解、相互信任的雙向溝通模式,指導家庭內部形成真誠、溫馨的家庭氛圍,在幫助家庭發生向上向善的變化過程中與孩子向上向善的變化交互影響、協同共進。
小君作為一個轉學生,被新班級里的班主任、同學和家庭一起用愛和集體的力量拂去“灰塵”,她重拾自信、揚帆自航,最終成為了一名教師。相信,現在她也正用積極德育的力量為她的學生拂去“灰塵”,用自己的光亮照耀那些尚待閃光的鉆石。
積極德育,因心而動,為心而動,感動師生的內心;積極德育,眼中有人,心中有愛,溫暖師生的情感。學生時,積極德育使我受益匪淺;為師后,積極德育讓我為善助生。積極德育通過班主任的教育實踐而得到代際傳承,這正是積極德育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