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小學 屠春麗
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師教育一體化的持續性保持,是當今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變革教師教育的理念、課程與教學模式,積極參與教師教育一體化這一系統工程,必將推動教師教育制度的創新。所謂教師教育一體化,即為了適應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要,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對教師職前、任職和在職教育進行全程規劃設計,建立起教師教育各個階段相互銜接的、既各有側重又有內在聯系的教師教育體系。我們的教育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邊實踐邊理論,推進一體化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訓練,提高能力。教育不僅要授予學生走向生活所需要的知識,而且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便將來走向社會能獨立獲取知識。
在一次外出聽課活動中,一位年輕教師上了《月光啟蒙》這一課。對于農村長大的孩子而言,這種月光下的 “啟蒙”并不陌生。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經歷:夏夜,皎潔的月光下,一位手搖蒲扇的母親摟著自己講故事,唱歌謠。課堂上,教師沒有充分挖掘文本,不能抓住重點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和文本對話。對重點句子“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的理解停留在了表面,沒有進行由表及里地思考與認識,因而對文本知識的把握不到位。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也引導不到位,沒能把握住學生的一些不算精確的回答來引出文本的知識。在提問“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這一關鍵句時,學生抓不到月光和母親的關系,老師竭力地將學生引向文本深處,但由于引導不夠,使得整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其他環節中,老師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為了學生能答出預定的“標準答案”,忽略了他們富有個性、生動的解答。教學預設應該圍繞著課堂上的生成作出及時、靈活、有效的調整,不能為了“維護”自己的教學思路,而“不依不饒,生磨硬套”;陷入自己設計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新課改要求課堂從僵化走向開放,從書本回歸生活世界,語文老師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是將自己的閱讀感悟灌輸給學生,而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生成自己的理解,并在老師的幫助下,讓學生的理解有所提升。師生之間彼此分享對文章的理解,探討重點問題。作為教師,更應該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一切教學活動的展開都要立足于學生的可接受能力,“以生為本”。
《月光啟蒙》是一篇淳樸優美的散文,作者回憶了小時候母親在月光下“唱民謠、唱童謠、講故事、猜謎語”的情景,表達了對母親啟蒙教育的美好追憶。課文的重點是“啟蒙”,我覺得可以把“歌謠”這一部分挖深挖透,學歌謠、唱歌謠、品歌謠,在歌謠中體會母親給我的啟蒙,再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這樣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重點也會把握得更到位一些。語文課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文本背后情感的挖掘和感悟。語言和情感從來就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把握文本情感的紐帶,引導學生入情、悟情,去感悟,去發現,去領會語言文字之美,人物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實現語言與情感的同構共存。
教學課文時,不需要老師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并不意味精彩的段落不去引導學生仔細品味。講到文章的精彩處,不僅要讓學生把文字變成畫面,而且要力求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境之中,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
在學習歌謠童謠時,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教學:歌謠部分我利用多媒體播放無聲伴唱,動情的歌聲把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之中,學生感受到歌謠的美和母親嗓音的甜美。童謠部分,可以利用童謠幽默風趣、節奏感強的特點,讓學生用拍手、跺腳、打節奏等方式來朗讀,孩子們在一遍遍的朗讀甚至叫喊中被喚醒,感受童謠帶來的快樂。這個環節通過自主品讀、個性化朗讀、展開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種形式,來讓學生了解民歌民謠的特點,感悟母親的啟蒙教育,進一步體會母親對作者的愛,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學生與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聯系,使學生更容易走近文本。
在教學歌謠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營造月下啟蒙的情境,通過音頻的播放直觀感受母親動聽的歌聲,讓那種“如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的聲音流淌出來,母親的嗓音就仿佛回蕩在我們的耳邊,這樣學生的感受才能更加真切,朗讀才能入情入境。此時無聲勝有聲,對于課文開頭所說“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學生已經心領神會:童年的夏夜,有母親的歌聲相伴,有著芳香的音韻相伴,怎能不美妙呢?除此之外,再通過圖片的呈現讓學生走進那籬笆小院,而那“母親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畫面對學生來說頗為抽象,看了圖之后,便會在腦海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形象。這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現象與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母愛與童心”的感悟。
教學最后一段時,用多媒體出示改寫成詩歌形式的最后一段,并配樂,讓學生讀。使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獲得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提升,從而感悟到作者從母親那里受到的啟蒙教育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之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都會有所提升,學習的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感悟能力。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和精神狀態,進行品詞析句,理解課文內容,這樣無形中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感悟母親形象時,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句子畫一畫、讀一讀,然后在書上寫體會。學生靜下心來和文本對話后,再適時引導他們抓住重點的三句話來品詞析句:①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摟著我,唱起動聽的歌謠。②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她那芳香的音韻。③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找到句子后,我再讓學生談談最有感受的字詞。學生找到了“摟”“飄滿芳香的音韻”“玉石雕像”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閱讀中,學生通過和文本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對母親的形象油然而生。
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完成預期的目標。在教學完課文后,可出示《月光啟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讀來。 “……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癥,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慧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瞬間有了一個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會沖擊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情感得到升華,讓整個課堂延續著生命。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課堂上的教學,是由教師引領學生對話文本,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才能找準新的突破口,對課文進行再創造,提高課堂效率。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投入到課外閱讀中,讓語文閱讀教學得到延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課堂留給學生,可以營造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能有效提升。作為教師,我們要始終圍繞“授之以漁”的主線,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進行教學實踐,努力打造“以生為本”的一體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