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江(西北師范大學)
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質是區域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總量的增長,體現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力,但受到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因素影響,區域內部經濟增長往往是不平衡的。中國學術界關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東、中、西地帶之間或省與省之間,針對西部地區省內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研究尚未引起經濟學界的足夠關注。
而在關于甘肅省內區域間經濟發展的研究中,學者們從縣域經濟體發展差距出發,歸納出其發展規律,并得出“西高東低”“地理位置不均衡”的研究結論;也有學者從城鎮化地域差異、縣域交通優勢和民族地區劃分等角度出發對甘肅省個別縣、市域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討論。
甘肅省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之一,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需要奮起直追,打破地域和資源限制,實現省內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甘肅省州市經濟增長差異,分析其差異特征及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
甘肅省地處中國西北地區中心位置,地理位置極為特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溝通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接陜西,南瞰川蜀、青海,西連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西北出蒙古國,輻射中亞。甘肅屬于能源、資源富集區,煤、金、鎳、鈷、鉑等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還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能源。甘肅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它獨特的地形地貌同樣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土豆、中藥材種植成為甘肅省經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根據經濟發展階段理論,2017 年甘肅省GDP達到7459.9 億元,人均GDP 28411 元,已經超過了1200 美元,處于工業化的中期。2017 年甘肅省三大產業就業結構比重為54.86∶15.72∶29.42,雖然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仍然很大,但第三產業吸引就業人數的能力較強,經濟總體呈現出由傳統型經濟向工業化現代經濟轉變的特點。綜合所述,甘肅省經濟發展的程度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處于生產要素集聚,以規模效應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時期。
甘肅省是我國西部地區欠開發的典型代表。隨著1978 年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使東部沿海地區快速發展,而甘肅省受限于所處的地理空間位置,即使擁有20 世紀中國工業“西遷”留下來的雄厚基礎,但較長時期未能及時參與到市場經濟,其經濟發展速度較長一段時期內慢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和“精準扶貧”等政策的帶動和扶持,甘肅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發展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動,更加依托于本地區特殊的優勢資源條件帶動三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
GDP 數值與人均GDP 數值分析。2017 年,甘肅省僅蘭州市的GDP 達到千億元級別。第二梯隊依次為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酒泉市、慶陽市,2017 年GDP 在400 億至600 億之間;第三梯隊為張掖市、平涼市、定西市、隴南市,2017 年GDP 處在350 億左右的水平;第四梯隊為嘉峪關市、金昌市、臨夏州、甘南州,2017 年GDP 處在200 億左右的水平。
與甘肅省州市GDP 數值分析截然不同,2017 年地區的人均GDP 數值第一梯隊為嘉峪關市、蘭州市、金昌市,其中嘉峪關的人均GDP 以8.4 萬元高居首位,蘭州市增幅較大,以7.8 萬元位居次席,金昌市以6.7 萬元緊跟其后。第二梯隊為白銀市、慶陽市,其人均GDP 處在5.4 萬元水平。第三梯隊為天水市、張掖市、酒泉市,其人均GDP 處在3-4 萬元的水平上。第四梯隊分別為武威市、平涼市、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州、甘南州,臨夏州人均GDP 最低,僅為1.1 萬元左右;其他五地均為2 萬元左右。
臨夏州和甘南州作為民族自治地區,長期以來經濟欠發達,與甘肅省其他地區有著較大差距,這其中既有產業發展基礎的影響,也有文化、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兩個地區均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山谷多,平地少,是重要的林區和牧區。近年來,得益于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等幫扶性政策,兩個地區實現了快速發展。
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經濟層面的“虹吸”現象,這也限制了周邊地市的經濟發展。目前在國家政策、產業優化升級等政策的調整和規劃下,這種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嘉峪關市和金昌市作為傳統經濟發達地區,工業發展實力較強,但是近年來GDP 增速凸顯頹勢,呈現低速下滑的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和近年來中國嚴格實施的環保政策有著密切關聯,也是甘肅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升級的結果。
武威市、張掖市、平涼市等地都保持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7%的GDP 年均增速與中國GDP 平均增長水平基本持平。這表明了甘肅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符合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有利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根據以上對甘肅省區域經濟發展分析發現,區域間經濟更加注重均衡發展,尤其對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幫扶更加完善。隨著甘肅省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鐵路網絡系統的逐步完善,甚至是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以及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基礎道路建設,使得甘肅省與其他區域的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再就是通過大力推動“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政策的實施,快速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使甘肅省區域間發展的絕對差異在逐漸減小,各區域間的發展更加均衡。
針對甘肅省州市經濟發展差異問題,在充分考慮各地區不同的地理區位、資源擁有、產業基礎、政府行為等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優化產業結構。整體來看,甘肅省的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勢在必行,重點在于做到因地制宜,如河西地區發展鋼鐵產業,并打造特色絲路旅游;南部地區依托農業和藥材產業基礎發展加工制造業,提高產品附加值。
第二,完善交通網絡體系,提高對外開放政策。在國家戰略布局形勢下,甘肅省積極完善交通設施建設,打造完善的交通網絡體系,推動經濟落后地區的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
第三,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區域間均衡發展。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發展優勢等,通過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推動甘肅省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第四,充分發揮經濟發達州市的引領作用。蘭州市、嘉峪關市等作為經濟發達地區,需要積極發揮在本省經濟增長、對外交流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升級中的本地區先導優勢,以“一部分帶動另一部分”的合作精神最終推動甘肅省經濟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