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艷(河北省農業機械集團廊坊公司)
在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的第七次會議上就明確指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這種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主要依托于國內循環的暢通無阻,自國內和國際兩個循環都需要發揮作用、相互促進,這樣才能建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在國際合作中爭取一席之地。 從含義上來說,新發展格局不僅強調國內經濟要有序循環發展,還需要有效利用全球的資源,引導全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帶動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產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在2020年已經完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接下來繼續向我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行,確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的發展目標。我國經濟發展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同時也遭遇著百年未有的疫情影響,這就更需要我們要立足于擴大內需,健全我國國內的內需體系,以完善的國內市場需求繼續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正增長的經濟體系,可見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防疫成就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雙重成就。我國在推動國內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在國際上也要彰顯大國擔當,因此新發展格局的提出至關重要。究其根本,要構建立足國內而且實現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循環,基于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帶動經濟的循環發展。
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重要的時代判斷和時代課題。新發展格局一方面順應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國際形勢所提出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應對國際上所面臨的一百年未有過的大變局,我國所提出的重要舉措。
從國內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歷經70多年,尤其是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這使得我們國家的物質基逐步扎實、穩步推進。我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已經連續十一年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這使得我國具備強大的生產力基礎。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生產的發展,當然也離不開廣大的消費市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大陸擁有人口141178萬人,而人數居多是我國的一大優勢。龐大的人口基數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在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宏大。這也是我國構建雙循環的顯著優勢。在這個新發展階段中,我們也有新的發展目標。在今年,備受關注的《十四五規劃》也為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五年的經濟發展確定了方向,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光是經濟要穩步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日益完善,共同富裕的目標逐步實現,到2035年,全體人民要共同富裕這樣的經濟目標,也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日趨向好,為我們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開拓了良好局面。
從國際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不良影響,也波及到了世界各國,使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遭遇了嚴重衰退,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國際間的貿易保護和貿易摩擦問題持續存在。黨中央所提出的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正是基于這樣的國內國際背景所提出的,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國際挑戰。在國際形勢動蕩的當下,我國的經濟要想可以穩定地發展,就需要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立足于國內經濟形勢,以國內為出發點,暢通經濟發展,盤活生產——消費的產業鏈條,只有國內經濟能夠實現暢通無阻的發展、產業鏈穩步發展才足以應對國際挑戰。當然,國內大循環的暢通發展也離不開我國科技的支撐,強化創新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從而輻射世界經濟發展,最終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理念具體來說是包含這幾個方面:發展需要創新;發展離不開協調;要綠色發展,注重生態保護;發展需要不斷開放;發展也離不開共享發展的成果。這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國所提出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的產生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指導意義。新發展理念不單單是一種理念,還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貫穿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在很多重要的文件和重要的場合中習近平總書記就經常提到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我們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新發展理念的指導,只有有了好的理念的指引,進而推進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也處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創新的重要因素在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需要兼顧到社會等方方面面,離不開協調。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綠色,我們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到生態,以推我國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開放,我們的發展要通過高規格的開放帶動高質量的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共享,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世界經濟暢通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目前已經提出了指導各個行業與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全新發展觀念,而各個行業與領域也應該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遵循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具體要求,將相關工作落實到實處,并以國內外局勢為核心,以自身核心競爭力為根本,更好地參與到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之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我國在世界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和政治發展之中的重要作用。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以我國應對中美貿易以及世界疫情形勢逐漸嚴峻為北京提出的,在這種形式之下,我們更應該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從內部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核心,不斷保障國內的經濟秩序和發展秩序。
新發展格局的建設最關鍵的就是要立足國內、堅持擴大內需,這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的經濟發展呈現低沉的態勢,在這樣不穩定的外部條件的影響下,這就需要我們集中力量,發揮集體優勢,立足于國內,推動國內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擴大內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指導下,率先在全國穩就業保民生,推動全國群眾的就業穩定,出臺政策保持中小微企業的有序漸進的發展。因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只有就業穩定了,我們才有收入可以帶動國內需求。另一方面,完善產品供給。強大的國內市場的滿足離不開產品供給的支撐。我們可以通過改革創新推動有效供給。響應國家就業優先的號召,推動市場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提高群眾的可支配收入,推進減稅降費,為生產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
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需要依托于國內的經濟循環帶動產業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只有更好地解決經濟發展之中面臨的多種問題,才能確保國內循環體系更加完善,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運作的秩序性和完善性。我國的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從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企業存在著體制陳舊、優勢不完善、國際競爭力較弱的問題,這也就需要我國將深化改革作為雙循環發展體系的根本所在,以深化改革的方式促進企業穩步向前,為我國經濟秩序的完善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堅實的基礎。
我們所強調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決策,其事關我國的改革發展。要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就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這也是我們國家在新發展階段所做出的重要的戰略抉擇。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使用好改革創新這關鍵的一招,通過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激活市場活力,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支撐和環境保障。應堅持深化改革,保證我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發展。一方面,要繼續鞏固我國在國際上的產業優勢地位,深化改革,提升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補齊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掌握核心技術和實現應用,使我國的生產供應體系自主可控,以強有力的國內大循環為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提供保障。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也不開國際市場的良好運轉,這就告訴我們要想更好地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市場。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開放格局也逐步打開,我國對外開放的范圍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也逐步拓展、與國外合作的層次也更加多元,強大的國際市場也為我國經濟發展助力。我國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進博會就是我國與國外合作的重要平臺,通過進博會的開展加深了中國和國際之間的商貿合作。綜合各種數據顯示,通過進博會成交的商品累計意向數額高達707.2億美元,這一數額也創下了歷史新高。由此可見,國際市場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營造雙循環的國際市場更可以彰顯出我國對內發展的自信力,也彰顯了我國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這里要注意的是,對外開放并不僅僅是一個地區吸收國際資源的途徑,也是一個地區參與到國際化競爭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地區觀念優化,環境改善以及區域競爭優勢彰顯的關鍵所在。我國很多地區有著強烈的國際循環意愿,且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營商環境優良、企業管理者的能力相對較高。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更應該牢牢把握雙循環的戰略格局,緊緊圍繞著開放的主要基調正確看待雙循環與開放之間的關系,從國內大循環出發發揮自身經濟潛力,同時應創新對外開放的策略,強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互聯互通的力度,確保國際國內市場之中的多種資源的高效利用。隨著世界局勢的不斷改變,我國也應該通過政策引導的方式創新開放機制,通過城市、產業和企業的升級優化構建出更加完善的產業發展策略,改變過去單一的對外出口開放模式,使其轉向以國內需求為導向的雙向開放機制。我國也應該充分利用當前的自貿試驗區構建一批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拓展我國對外開放的空間,積極推動全新開發格局形成的進程。除此之外,我國也要勇于打破對外市場之中多種阻礙的束縛,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服務,構建出更加完善的規則和管理制度,確保我國國際競爭力能夠得到不斷提升。
創新是強化自身競爭力的核心所在,而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不僅體現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之上,更體現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意愿之上。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今天,后疫情時代的全面到來更推動了國際之間的科技競爭,這也使我國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顯得刻不容緩。這需要我們能夠貫徹和落實科技競爭理念,將科技創新放在雙循環發展體系構建中的核心地位之上,構建出更加完善的科技創新鏈條,以科技創新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首先要補足我國當前的短板,深入探究我國科技發展之中存在的問題與瓶頸,并以科技研發作為發展的關鍵點,夯實我國技術基礎,不斷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范圍,并大力發展5G技術、互聯網技術、智慧城市、先進教育技術和先進醫療技術。同時也要明確我國在技術研發之中存在的弱項,要建設出關鍵技術攻關的交流平臺,培育出更高素養的技術人才,使其能夠將自身的能力應用到我國新興產業鏈條的延伸之中。我國也應該不斷匯聚集多種創新資源,通過新技術來帶動全新產業的發展、引入全新的業態和發展模式,從而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夯實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為我國社會繁榮穩定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也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
除此之外,我國也應該與科技競爭力較強的國家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溝通,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機制、技術研發機制和科技競爭機制,遵循取長補短的原則將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發展經驗引入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之中,這也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更加強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