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明英(北京工商大學)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不斷出現新的調整,外商直接投資(FDI)顯然成為當下推動全球經濟進展最重要和最活躍的元素。1978年以來,中國持續完善投資營商環境,外商投資規模逐年遞增。1993年,中國率先成為引入外國直接投資總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2002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吸收外資最多的經濟體。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市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充裕的高端人力資本和信息資源,再加上經濟發展保持穩中有進,自然成為外商投資追捧的目標。
從研究結果來看,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北京市外來直接投資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單一產業或微觀層面的研究,如劉玉芳(2007),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對于北京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具有積極正面的效應。韓景華(2008),認為北京服務業利用外資方面近些年持續增長,具有廣闊的發展潛力。
從研究的方法來看,大部分研究使用了實證分析方法。魏浩,胡斌(2008)的《北京市利用外資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1992-2016年》基于時間序列的回歸分析,使用單位根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進行了動態計量經濟分析。結果表明外資對于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速度具有顯著的推動效應。賀燦飛等(2006)基于面板數據、產業面板數據,對制造業外資的溢出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總體上外資進入的擠出效應大于溢出效應,但外資對國有企業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能夠促進外資的溢出效應。
1.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量分析
伴隨著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層次,國內投資環境的持續改善,特別是出臺大量有利于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北京市外商投資規模呈現出快速上升的發展趨勢。由表1可知,北京市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年流量自2003年以來呈增加趨勢。外資企業為北京提供了約百分之四十的工業總產值、四分之一的發明專利數、三分之一的市財稅收入和近15%的城鎮人口就業。

表1 北京市2000-2020年外商投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情況
如今,國際環境日趨動蕩,逆全球化形勢日益擴張,給世界各地的外商直接投資帶來極大的風險和阻礙。然而,世界全球化的總體潮流不可逆轉,截至2020年7月,北京市新設外資企業667家,有效利用外資84.4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的11%。北京貨物貿易總額為1.3萬億元,占全國的7.7%。
2.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資方式的結構分析
2000年至2020年期間,外商直接投資方式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其中變化較顯著的是合資經營和合作經營占比份額在投資總額中逐漸下降,獨資經營占比日趨遞增。自2002年以來,獨資經營基本呈持續上升趨勢,在北京市外商投資的增量中處于主導地位,2018年占投資總額比例為70%,而合資經營總體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獨資化傾向日益嚴重。

表2 北京市2000-2018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情況 單位:億美元
北京市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同時擁有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和特殊的地域紅利,第三產業在外商直接投資的占比幅度最高。2015年第三產業更是呈現大幅度地上升態勢,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地區對于外資的吸引力,也體現出北京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態勢迅猛。
自2011年以來,各國投資速度明顯加快,外商投資來源國和地區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日本繼續保持占據亞洲主要資金來源地的領先地位,同時韓國和新加坡的投資量也日趨增加。歐洲的主要投資國為德國和荷蘭,法國的投資量也在持續上升(如表3所示)。根據WTO對各成員國和地區的規則,將逐漸取消早期給予的超國民待遇,因此小部分重視優惠政策的外商逐漸減少投資。

表3 2006-2020年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地區) 單位:億美元
同時,由于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外商投資多數為中小企業,較倚重相關優惠政策,取消超國民待遇可能會影響這類投資流向,因此這部分投資增速有所衰減。
北京市的開放程度雖然逐年上升,市場準入門檻也愈漸降低,但是金融業領域的開放程度相對國際化大都市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說明北京市利用外資的水平相對較低,主要原因包括北京對外開放的領域仍需繼續擴大,現有的人文氣息和商業化環境有待改善,服務意識仍然欠缺,相關部門職能的行政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1979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準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建國飯店成立,政府在利用外資資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前已經有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京建立投資項目,但是大部分外商投資來源于亞洲。亞洲國家和地區外商中,來自日本的投資總量處于領先地位,其次為新加坡、韓國等。同時,目前外商投資的利用方式相對較為單一,以直接投資為主,對于股票融資或金融債券、銀行貸款等間接投資仍需進一步拓展利用空間。
隨著我國逐漸放寬批發業和零售業的對外投資準入限制,北京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消費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一方面,外資企業的流入轉變了傳統以北京百貨為主流的商業經營模式,全市商業經營結構和經營模式經歷了結構化調整,外資迅速占領相關日用品的市場。同時,從長期來看,外資主導的日常消費品市場可能阻礙上游產業鏈的發展和本土品牌的提振。另一方面,由于北京房地產市場仍保持上升趨勢,外商較青睞發展勢頭迅猛的房地產業,逐年增加投資額。但是,外商房地產投資比重不斷攀高,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改革資金投資增長緩慢,與北京市未來的發展定位相矛盾。
目前,外資在第三產業投入的比重雖然占比最高,但總體上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仍然不足,對于轉變北京市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及匹配首都經濟定位相關的投資項目相對欠缺。第三產業中外資利用占比有所增加,但大多部分項目體量較小,附加值較低,在金融業、旅游和法律等高附值產業仍然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和潛力。

表7 自變量取對數結果
通過對北京市2000-2019年實際利用外資進行查找,并收集影響因子的相關7組數據。考慮到教育細分的衡量指標眾多,本文以高校教育機構專科畢業生數代表教育解釋變量;軌道交通對于各類產業有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此將鐵路營業里程代表交通解釋變量;北京市早已躋身大城市行列,而大城市常見的問題之一就是交通擁堵,所以在此將道路長度(市轄區)作為公共設施解釋變量;北京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前些年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繁榮發展,所以此處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作為環境解釋變量。
根據表4,將收集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把北京市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設為被解釋變量Y,教育X1(人)、交通X2(公里)、公共設施X3(公里)、北京市GD額P X4(億元)、R&D研發經費X5(億元)、環境X6(萬噸)、人均可支配收入X7(元人次)設為解釋變量。模型設定為:

表4 2000-2019年北京市實際利用外資及影響因子

用Eviews軟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對表4數據進行OLS回歸估計得如下結果(表5)。

表5 OLS結果
由表5數據,可得出模型的估計結果為:

由回歸參數結果,判決系數為=0.97283,得出模型對樣本的整體擬合度較好。模型結果進一步驗證出:所選的7個解釋變量中交通X2、北京市GDP額 X4、人均可支配收入X7,對北京市利用外資Y呈現顯著影響。在模型的其它4個變量中,教育X1、公共設施X3、R&D研發經費X5、環境X6的P值在5%的顯著水平以下未通過檢驗。因此,模型可能存在共線性。
1.多重共線性檢驗
運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采取相關系數檢驗,可獲得X1、X2、X3、X4、X5、X6、X7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驗證結果顯示X1、X2、X3、X4、X5、X6、X7之間高度相關,結果表明回歸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見表6)。

表6 相關系數矩陣
因表6中各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較高,存在多重共線性。所以分別對各解釋變量取對數lnX1、lnX2、lnX3、lnX4、lnX5、lnX6、lnX7 進行回歸分析檢驗。
由于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線性,所以要進一步將Y對各個數值分別回歸,計算得出,以最大值作逐步回歸的基礎。依次將其他變量加入模型回歸,并比較檢驗新加入后的模型。分別 將 Y 與 X1、X2、X3、X4、X5、X6、X7的逐步回歸做出調整,剔除X3、X5、X6解釋變量后模型呈現顯著,見表8。
由表8的回歸結果可知,剔除變量后采取逐步回歸獲得最優回歸方程:

根據上述數據可看出,有較好的擬合能力,并且各變量之間的P值均小于0.05,故認定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
2.異方差檢驗
運用EViews中的懷特(White)檢驗進行異方差檢驗(見圖1)P=0.9956 ,檢驗結果證明此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圖1 懷特檢驗結果
3.自相關檢驗
進行偏相關檢驗(見圖2),檢驗結果表明偏相關系數均為超過虛線,模型不存在自相關,表明建立模型通過了計量檢驗。

圖2 偏相關系數檢驗結果
由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方程:

X1教育為(高效教育機構專科畢業生數),X2為交通(鐵路營業里程),X4為北京市GDP,X7為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結果說明,北京市GDP總量與北京市實際外資利用額呈正相關關系,當GDP每增加1個單位,北京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加0.02個單位。
(1)北京市高校教育機構專科畢業生數與北京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呈負相關關系。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專科畢業生數每增加1人,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就越低。原因可能在于北京市匯集多所重點高校,培養出眾多高端人才,對于吸引和利用外資有積極的作用。而專科畢業生難以對中高端科技前沿領域做出貢獻,而外資多集中于中高端投資領域。因此,專業人才對于北京市利用外資的效率具有反向作用。
(2)鐵路營業里程與北京市利用外資存在負相關關系,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下,鐵路營業里程每增加1公里,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就越低。和上述分析相似,外資多集中于中高端投資領域,鐵路修繕對于實際利用外資不會產生較正面的影響。
(3)北京市GDP與北京市利用外資為正相關,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北京市GDP每增加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就增加2.4%。隨著近10年北京市對于外商投資市場準入門檻的降低,加之北京市的要素條件比較具備優勢,越來越多的外資瞄準了北京市場,促進了北京市GDP的增長,外資帶來的多邊收益又會促進相關部門加大力度吸引外資,形成雙向循環的過程。
(4)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北京市利用外資有負相關關系,在其它變量不變的條件下,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實際利用外資的數額就越低。北京市雖然人口密度位于中國前列,但是在北京持續高漲的房價和較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北京市人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因而消費減少,從而對于外資的吸引力呈現不顯著。
1.拓寬利用外資的來源地區結構,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若外資來源地區長期保持單一結構,母國經濟的動蕩可能會波及東道國當地的發展,對東道國的外資利用和經濟結構調整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削弱東道國當地的經濟增長。同時,隨著新一輪國際商務環境的變化,為改善我國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和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適應我國“雙循環”政策目標,我國應大力吸引高質量的外資,特別是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上游的企業。因此,北京市應繼續拓寬流入外資國別和地區,致力于吸引美日歐等技術密集型跨國公司。
2.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拓寬服務行業開放范圍
在制造業轉移之后,國際服務業轉移是國際產業轉移的最新發展特點。要想抓住產業轉移的機遇,就必須抓住服務業承接的機遇。根據北京市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經濟戰略目標,逐步降低服務行業市場的準入限制,發揮地區特有的優勢吸引多元化外資流入。北京市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諸多服務業擁有傳統的基礎優勢,加上國內消費市場的逐年擴張,未來服務業將在地區經濟總量中占主導地位。從實際情況來看,北京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應當進一步引入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尤其是品牌營銷、咨詢業、航空業、中介服務業、旅游業以及物流業等行業。
3.加強京津冀地區的區域合作,積極實行“總部招商”的策略
近幾年,我國的頂層設計陸續提出加強京津冀一體化建設,而京津冀地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關鍵在于各城市是否依據各自比較優勢而形成功能互補和協作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北京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外資戰略就必須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外資戰略相匹配,這樣才能使引資效果實現最大化。北京的優勢在于服務業,吸引外資方面應當積極實行“總部招商”的策略,進一步吸引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高新技術和營銷手段等,逐漸向產業鏈中微笑曲線的兩端過渡,盡快占領產業附加值的高端。
4.關注獨資化傾向,加強對獨資型外資企業的監管
由前文分析可知,外資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獨資化”趨勢越來越顯著。近年來,國際企業對北京投資環境掌握得愈加透徹,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者選擇以獨資方式注入資本,如新設投資公司和獨資企業等。由此可見,為了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利益,北京市政府有必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相關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獨資企業依法加強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