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現代民族聲樂相對于傳統民歌、戲曲而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者具備十分顯著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特征,由此也決定了現代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紛繁復雜。現代民族聲樂植根于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沃土,吸收了中國傳統民歌和戲曲音樂的養分,體現了地域性和民族化風格。為推動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讓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充分展示現代民族聲樂中所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藝術魅力。
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所謂民族聲樂,首先是具備民族民間音樂審美特點的音樂,屬于各個民族地區人們特有的產物,是在長時間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具備區域文化特點及音樂風格特征的音樂形式。中國是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大家庭,這為現代民族聲樂的多樣性特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豐富多彩的地方民歌、各具特色的地方劇種成為了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沃土,成為了民族聲樂作品創作的源泉。
現代民族聲樂,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到當下的中國民族聲樂整體發展的產物。然而卻并非如此,所謂現代就是距離當下時間比較接近且文化藝術特點相對統一的一個歷史區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加快,民族聲樂藝術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且在國家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開始和世界各國聲樂領域進行交流協作。由此可見,中國改革開放推動了新思維和新理念的誕生,讓人們的創新觀念更為堅定。所以,可以將這一時期作為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界限。
現代民族聲樂屬于一門獨立且具備專業特性的歌唱藝術形式,其本質特點和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中的民歌、戲曲一脈相承,擁有著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的特點,同時在唱腔、表演方面亦有所繼承。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方式繼承了傳統民歌和戲曲的部分演唱技巧,并將西方聲樂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形成了有別于傳統民歌的全新民族歌唱模式。現代民族聲樂將民族文化作為基礎,將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作為歌曲的演唱原則,其演唱形式豐富多彩,囊括了各民族的音樂風格和地方色彩,是一種較大眾化的歌唱形式。現代民族音樂的產生和發展也與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息息相關,在持續吸收和借鑒中獲得新的發展和進步,給予現代民族聲樂全新的藝術生命力及思想內涵[1]。
針對聲樂演唱技巧而言,20世紀初期開始,我國老一輩藝術家就已經走出國門,認真學習和鉆研西方的美聲唱法,獲得了一些成功的寶貴經驗。歌唱家們了解到美聲唱法在歌曲演唱技術方面存在著音量、音色、音域方面的優勢。通過美聲唱法的學習能夠使聲音圓潤且具有極強的穿透力,氣息穩定且悠長、音色統一且減少換聲點的。而將這部分技術中的精髓合理應用到我國民族聲樂演唱中,可以推動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的老藝術家們在探索和發展民族聲樂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學習了西方美聲唱法的一派支持改革,而支持傳統民歌唱法的一派反對改革,在這“土洋之爭”的時期,我國民族聲樂界就已經提出“兩個結合”。其一是中外聲樂文化的有機結合;其二是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有機結合。“兩個結合”對我國現代民族聲樂唱法的不斷發展起到了辨別方向與指明道路的巨大作用,亦是一種具備先見性、專業性與科學性的特殊藝術見解。中國傳統民歌與西洋聲樂藝術存在的最大不同就是在歌唱的聲音方面。美聲唱法始終是世界公認的一種科學性演唱方式,在對人體生理結構特點展開較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長時間歌唱訓練,將這種運用氣息帶動聲帶在人體腔內產生振動。即美聲唱法是在人的身體上尋找共鳴,并且以此確定聲音振動產生的“高位置”。歌唱的聲音不僅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而且歌者的聲帶振動亦會在腔內氣息的保護下降低摩擦,從而使歌唱壽命得以延長。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演唱是吸取傳統民歌、戲曲及曲藝中的演唱技巧。而我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過程中涉及到的“丹田氣”,這和西方美聲唱法涉及的“氣息歌唱”有著相同之處,均會呈現出一種深沉、穩定且沉重的氣息狀態。
進一步探究我國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融會貫通中國民族聲樂和西方聲樂演唱的優勢,成為了我國聲樂藝術理論研究的全新課題。首先,人們接受并認可西洋美聲唱法所具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是對觀念融合和理論研究展開的重點。其次,全面分析與歸納自身發展的特點并明確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在對比中西方聲樂藝術特征后,在創作、演唱和表演等相關層面尋找到契合點進行融合發展。我國民族聲樂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民歌是由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耕種時即興創作和集體創作模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意大利美聲是在歌劇中產生的,也可以這樣認為,17世紀出現了歌劇,在歌劇表演中產生了美聲唱法[2]。這是中西文化的差異。我國民族聲樂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在地方民歌的基礎上,吸取戲曲與曲藝中的精髓,以傳統五聲調式創作為主導,呈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與區域風格。西方聲樂則是用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用音樂來書寫詩歌,將大小調式作為創作基礎,具有明暗交替以及藝術情感鮮明的特點。現階段,我國民族聲樂創作已經汲取西方音樂創作中的大小調式,使其發展不僅保留了我國民族聲樂原有的民族調式,而是將西洋大小調與中國民族五聲調式進行融會貫通,讓人們看到更加豐富多樣的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式。另外,現代民族音樂在音樂風格上吸收和融合戲曲音樂的創作技法的同時,也接受了國際性流行音樂元素。從音樂形態特征來講,旋律、節奏、節拍、調式、調性均能夠看到推陳出新的創新思維,進而推動了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擁有14億人口和56個民族,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民族藝術豐富多彩。國家的穩定離不開民族團結和發展,如此龐大的少數民族群體,國家在管理方面出臺許多的政策支持,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少數民族的民族習慣和民族風俗,使我國各民族得到和諧發展和共同進步。在民族聲樂唱法方面,我國民族聲樂是對傳統地方民歌、戲曲及少數民族民歌的繼承和發展,其中蘊藏著各個民族演唱方式的精髓。在近些年的學院派興起前,我國各民族相互交流兼相互融合與發展,漸漸構成了被大眾所接納且具備中國個性化特點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即以民歌和戲曲唱腔為基礎,融合西洋美聲的科學發聲方法,同時追求“圓、潤、甜、亮、水”的聲音,和注重“手、眼、身、法、步”的表演[3]。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已不同于西洋美聲唱法追求是音量、共鳴和統一,而是呈現出了中國的審美特色的音色,加上西洋美聲的科學指導而構成的一種中國式的現代民族聲樂唱法。此種民族聲樂唱法,源自中國傳統各民族文化,并融合了西方民族文化,是時代發展和民族文化融入的產物。
經過了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風格日臻成熟。以金鐵霖教授為代表的“學院派”聲樂教學已成為現代中國專業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訓練體系。音色圓潤、透亮,音調高亢、音域寬廣,咬字吐字清晰等都是我國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主要特點。首先,演唱方法上更加科學,都重視氣息與共鳴的控制,強調腔體的運用。其次,表演風格上既保留了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特有的韻味,又拓展了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符合中國老百姓的審美要求。其三,在新時代背景下,各民族聲樂的創作和演唱,均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指引,涌現出大量優秀的、膾炙人口的作品,中國現代民族聲樂對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4]。
中國民族眾多,受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語言和方言,以及不同民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民族聲樂具有明顯的區域化特征。中國東西部、北部、東南、西南地區民族聲樂演唱方式和演唱風格各不相同。北方地區因處高原,聲調高亢、跌宕起伏較大,較為豪邁;南方地區丘陵、盆地和水鄉居多,演唱上較為溫婉細膩,柔美婉轉。新疆民歌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活潑鮮明,結構規整對稱,情緒熱烈歡快;西藏地區非常注重宗教信仰,地處高原,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蒙古族人民熱情爽朗,演唱特點字少腔長,富有裝飾性,音調嘹亮悠揚,反映出遼闊草原的氣勢與牧民的寬廣胸懷。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地區河流交錯,山地較多,氣候溫和,雨水充沛,自然景觀秀麗,音樂風格秀美,同時又比較委婉、含蓄。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各地方和各民族始終保留著本民族的審美特點和藝術風格,使地方音樂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現代民族聲樂的創新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可謂日新月異,“新民歌”的誕生標志著現代民族聲樂進入到了多元化發展的新時代。“新民歌”指的是在民歌元素創作的歌曲中或對傳統民歌改編過程中加入流行時尚元素的新的歌曲類型。“新民歌”的創作方式上,立足于展現新時代中國民族精神,體現新時代特征,從美聲、歌劇、戲曲、流行等多種音樂領域中汲取營養,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在演唱方法上,在民族、美聲、通俗、原生態這幾種唱法上,又出現了所謂“民美”“民通”“美通”等交叉跨界唱法。對于現代民族聲樂而言,更多的是將民族唱法與美聲、通俗三者相結合,彰顯民族聲樂的多元化。傳播方式上,與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傳播途徑相比,互聯網、手機具有更快、更便捷的優勢;抖音、微信、網上直播和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受眾更加廣泛。人們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欣賞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傳播,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現代民族聲樂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現代民族聲樂發展呈現出多樣性,其音樂形態、藝術特征、演唱方法、音樂風格均體現了多元與融合的趨勢。現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對于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