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曉(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
21世紀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時代,為了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鼓勵創新創業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關鍵時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了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過程中。如《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這些文件的相繼出臺和理念的提出,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突破口,拉開了高職院校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序幕。作為新的教育理念,創新創業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主要包括創新意識、能力、知識、心理素質等,本文選取了14所示范院校,采用問卷的形式,對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調研。本次調查共向師生發放280份問卷,有效問卷達到了99%,共回收277份。問卷調查顯示:
28.15%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對人才培養質量極為重要,66.03%的學生贊成將創新創業類課程列為必修課;不贊成將創新創業課程列為必修課的學生占比5.82%。有33%的學生希望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升人際交流和溝通技巧;27%的學生希望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升創新創業活動急需的技能;16%的學生希望能夠提升市場營銷能力;15%的學生希望能夠提升企業實務能力;9%的學生希望提升財務管理能力。
在“熟知創新創業方面的知識”這一選項中,33.7%的學生不贊成;58.4%的學生回答“一般”,7.93%的學生非常贊成。期望學習創新創業基本理論教育占38.69%、實踐能力教育與培養占84.62%、得到挫折心理教育占50.87%、得到團隊精神教育與培養的分別的為50.17%。這充分說明學生更喜歡實踐教學。希望學校開設創業學或創業管理方面的課程的學生占31.5%;希望學校教育能培養創新創造能力占36.4%;62.71%的學生對專注專業技能培養非常贊同,25.0%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就業與創業指導、12.5%希望能夠參加創業計劃競賽。
有82.7%的學生認為教師應接受創新知識學習和訓練;有12.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4.8%的學生認為教師不用接受創新知識學習、訓練。40.2%的教師認為師資隊伍是制約學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升的關鍵。
9.78%的學生認為政策支持阻礙創業;24.4%的學生認為是自己創業能力不足;43.04%的學生認為是創業資金不足;50.52%的學生認為是創業經驗不足。12.5%的教師認為創業教育是必要的。
認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比較好、一般的學生分別為12%、44%。77.8%的學生沒有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72%的學生回答學校創業教育對創業活動影響比較小。這充分說明高職大多數學生沒有參加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對參加創新創業教育不滿意。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新時代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的使命,但人才培養體系涉及面廣、覆蓋面復雜、系統全、培育量多。但目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將產教融合理念與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融合起來,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一方面,從課程設置來說,很多高職院校缺乏重視,課程設置不合理、種類單一忽略了學生自身基礎和需求,輕實踐重理論,課時較少;另一方面,很多任課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及經驗,課程設計缺乏專業背景,教學流于形式,沒有創新創業比賽相應的理論指導課程。并且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企業沒有參與到校內專業課程設置中,學徒制和訂單式培養率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傳統、落后的教育模式依然無法滿足雙創時代發展的需求,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精神無法提高,重視程度不夠,無法明確定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如很多高職院校將創新創業課程作為選修課,沒有完整、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甚至是通過講座向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創新創業情景存在很大的差距,實踐形式過于表面化。另外,雖然目前由于沒有制定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和科學的激勵體系,導致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要先進、完備的基礎教育設施支持,是一種具有較強特殊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方式。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建設的創新創業學科具有較強的滯后性,沒有制訂完整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資源、針對性的、高品質的創新創業教材。
當前,從頂層設計上來說,高職院校主要是從傳統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和實踐活動等存在著頂層設計滯后問題,人才輸出與產業要求結構性不合理,削弱了學生適應智慧社會與數字環境的能力,創新創業項目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再加上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高職院校只是一些機械化勞動者的輸出地,嚴重忽視了高職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這種狹隘的價值取向導致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自我效能感難以提升,甚至懷疑自己的創新能力與潛質,缺乏創新創業自信心。因此,高職院校應開展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重新界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定義。
“校-企-校”三位一體協同機制的載體包括諸多方面,是通過協同理念,將校校、校企、企企三大主體聯結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以課程、教師資源、創新創業平臺等,是以師資共建、學分互認、協同創新為模式,不斷增強專業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其中師資共建、協同創新旨在增強學習交流機會;學分互認則是借助課程、實踐活動等,不斷增強學生間的互動交流,不斷擴大校際影響力;校企合作機制是以產教融合、專業發展動態為指導,根據企業、社會人才需求情況,在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基地共研的基礎上,通過訂單式、學徒制的培養模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模式;在資源共享與平臺共建方面,為了確保人才具有前瞻性與實用性,通過專業教研資源共享、教學實踐平臺共建的方式,引導企業導師積極參與到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制定中,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不但提升學生實踐技能,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實訓基地共研是指以企業項目建設為依托,校內專業教師牽頭,通過實踐、理論指導的方式,實現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目標。企企合作機制旨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通過共同建設企業員工與學生的培訓課程,以高職院校為載體,實現校企互惠互助、資源共享。
為了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根據學校發展能力、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等,通過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建立有自身特色、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并且為了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高職院校應以區域產業實際發展需求為基礎,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高職院校應準確把握教育改革方向,積極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正確的培養人才意識和觀念,實現從傳統知識課堂教育模式向能力課堂教育的轉變。如高職院校應通過多樣化創新創業實踐方法代替傳統筆試方法,建立先進、科學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不斷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模擬實驗室建設工作;實施線上+線上、內外部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豐富的行業經驗與資源引入到培養過程中,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教育深度融合。另外,應建設豐富的專業課程資源,在專業教學中融入與學生學習情況相符的創新創業理念,充分體現出綜合性特點,并結合課堂學習與實踐環節,利用靈活的培養方法,從根本上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優化師資隊伍是夯實人才培養的根基,首先為了激勵創新創業導師,應通過制定導師管理辦法的方式,支持鼓勵導師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同時應實施聘請制,邀請企業家、大國工匠等參與到人才培養中,通過多元引入的措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如實施專業導師與兼職導師混編,通過制定嚴格的篩選標準、完善認證、聘任與激勵制度等措施,優化師資隊伍。其次應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導師創新創業理念,將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融合起來,轉變傳統的價值觀念,不斷提升導師多方面能力;同時,為了拓展導師視野,還應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增強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