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瑜(肇慶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
會計工作的大部分內容是基礎性的核算和監督,重復性的基礎工作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會計工作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使智能的財務核算軟件得以快速普及,高效且差錯率低的智能設備逐漸代替了基礎性會計工作人員。人工智能時代使得會計工作高效化、精確化,同時對會計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會計人員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綜合性的會計人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會計工作的需求。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工完成大部分基礎性會計工作,但會計人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更具價值、專業性更強、綜合性的會計管理和決策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這就要求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要以會計數據分析和會計管理決策分析為重心。因此,需要在會計人才培養上做出創新。職業教育作為向社會輸送專業化人才的重要出口,探究職業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中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采用傳統模式,專業課程上以會計理論基礎和會計基本素養為主要內容,而在實踐能力、企業需求匹配能力、會計綜合素質等的培養上卻十分匱乏。這與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嚴重不符。具體表現在:第一,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當前中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仍不完善,大部分的會計課程仍然以基礎理論為主,未能與企業的會計實踐工作緊密聯系,缺乏校企平臺的實踐,導致中職院校學生只停留在理論會計知識的學習上;第二,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忽略學生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能力和技能的培養。當前中職院校所培養的會計人才只適用于會計基礎崗位工作,然而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企業更需要的是在會計分析和管理決策上的綜合性的會計人才,中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的實際需求脫節;最后,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尚的會計素養是勝任企業工作的基礎,而當前中職院校忽略了學生在心理承受能力、獨立自主性和思想進取性上的培養,導致學生畢業后在工作選擇上眼高手低,工作態度上不負責、頻繁跳槽等現象頻發。由此可見,當前中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傳統化已與社會要求不符。
智能財務機器人在一些大型的財務公司興起,智能財務軟件在各行業的會計工作中已普及,使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再只是簡單的財務數據收集、信息錄入和核算,其重心已向會計分析和決策管理工作上轉變。而反觀當前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仍偏重專業性較弱的會計核算類、報表分析和審計等基礎性課程,而管理經營類課程卻很匱乏。課程內容的安排不合理,以基礎技能培養的課程為主,缺乏與智能型、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匹配的課程安排,與當前社會需求和未來社會變革不相貼合。一方面,中職院校的教學思維傳統化,未將教學目標從基礎型人才培養向復合型人才轉變;另一方面中職院校的課程定位不清晰,未將智能會計和大數據等課程有效結合到基礎會計課程中,也就很難促進學生科學知識框架的建立。由此可見,當前中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上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利于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再加之新冠疫情影響,傳統的“一支粉筆,三尺講臺”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雨課堂、慕課等線上教學興起,各種智能設備也出現在線下課堂上。學生不再單一通過教材呈現和教師講授來獲得知識,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進行知識補充。這就給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當前大部分中職院校存在教師隊伍專業知識水平、綜合素質低等問題。一方面,由于教師信息化教學思維不足,堅持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未跟上信息技術變革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學校缺乏一定的培訓平臺,大部分中職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的系統培訓渠道,滯后于當前新時代教育“線上+線下”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而會計作為具有時效性的工作,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更應該與時俱進,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以培育會計專業學生適應社會信息化需求的能力和素質。由此可見,當前中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師資隊伍建設不健全的問題,不利于會計專業學生的培育工作。
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首先需要在人才培養觀念上有所改變。擯棄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重數量輕質量”的培育觀念,以培養“會計+人工智能”復合型會計人才為培養目標。一方面,中職院校作為當地行業人才輸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養目標要適用于當地經濟發展,以當地特色產業為基礎,融入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賦予人才培養模式個性化、地域化、差異化,更具創新性;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目標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培育學生會計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重視學生在實踐、溝通、管理、決策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強職業素養、思想品德上的素質,擴大中職院校學生畢業后的求職競爭優勢,促進學生在會計崗位上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的提高,以及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操守等,培育出一批批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會計+人工智能”新型財務人員。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體現,中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需要在課程設置上有所創新,要形成“多元化”的課程培養體系。首先,需求更新會計專業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人工智能時代給會計人才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實踐是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中職院校將實踐課程分配在第三學年,且與第一、二學年的理論課程獨立分開,實踐課程安排較為不合理,中職院校應該形成理論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前期設置認知型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前期能接觸基礎的財務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中期開設技術和案例課程,并入專題講座等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在接觸一定理論知識后財務會計思想和財務會計計算能力的提高;后期結合實習和職業指導,實現課程從簡單到復雜的設置,提高會計學生的綜合化、智能化財務會計技能。其次,要構建范圍廣、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培養中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既要懂得會計操作業務,也要懂得獨立研究分析會計數據,還要懂得如何進行財務管理和決策。需要豐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內容,加入管理學、營銷學、投資學等管理經營類課程,實現會計學生向復合型、智能型財務人員的培養??傊嘣恼n程培養體系是培養綜合性會計人才的基本內容,改進當前中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給會計專業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院校要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實現“多元化”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這只教師隊伍應該是既要保持會計專業知識與時俱進的更新,也要豐富其他專業領域知識,實現多學科的重組交叉,更要富有創新精神。一方面通過內部培養的方式實現教師隊伍的優化,首先投入資金擴寬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的渠道,包括“1+X”證書技能師資培訓、現代信息技術課程培訓等,實現現存教師隊伍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要積極組織教師教學能力競賽、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加技能比賽,督促教師下企業培訓積累實踐經驗等,從實踐層面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外部引入的方式實現教師隊伍的壯大,首先引入企業兼職教師、“雙師型”教師等優秀教師力量,其次積極開展企業講座等豐富學生實踐活動??傊?,中職院校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奠定夯實的基礎。
人工智能時代促進了會計行業的轉變,對應的職業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當前中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目標與社會要求不匹配、課程設置上安排不夠合理、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應該以培養“會計+人工智能”的會計人才為目標,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在課程設置上形成“多元化”的課程培養體系,同時組建“多元化”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復合型、智能型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