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波 王麗娟 呂天陽(昆明理工大學)
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的發展,能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也能讓學生在接觸社會和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綜合實踐能力,對自身社會責任感加以培養。因此在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和相關志愿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準確的定位,積極探索長效化可持續發展工作機制的構建,顯著提高人才培養成效,為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全面創新奠定基礎,加快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總體進程。
針對高校大學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融合活動,不僅能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進行鍛煉,還能培養學生崇高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思想,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充分的強化。因此新時期要深刻認識到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融合工作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有意識地從多角度對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組織和規劃,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推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1]。
首先,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展。高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全面加強對社會實踐的重視,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工作,能在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實踐以及相關志愿者服務活動中,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的鍛煉,確保學生在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能對社會角色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角色定位的能力,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社會化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切實提升教學有效性,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奠定基礎,為學生未來更好地參與到職業工作中創造有利教學指導條件。
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多元教學活動的支持,而積極探索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合理化組織設計,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對自身綜合素質進行鍛煉,并且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應用,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服務他人活動的過程中,也能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認識社會和服務社會,促進自身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操作意識的逐步提升,也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合理化的鍛煉,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2]。
最后,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設計一般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聯系相對較為緊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并鼓勵學生參與合理化的志愿服務活動,能發揮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引導學生對自身專業學習方面的薄弱環節進行檢驗,也能使學生正確地看待自身職業發展,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對專業實踐能力進行學習和探索,確保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得到相應的培養,為學生獲得理想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3]。
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的組織創新,能為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有助于循序漸進地提升教學組織成效,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作出積極的引領。具體分析,應從以下角度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機制的系統建構:
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理念的樹立能為活動的開展作出積極的引導,而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結合人才培養需求的變化,有意識地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理念的轉變和創新,能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就業競爭力的進一步優化。因此高校在對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進行組織和規劃的過程中,要樹立正確思想理念,為實踐活動的開展作出積極有效的教學指導: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宣傳和志愿服務規劃活動,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網絡平臺提高學生對活動的認識程度,使學生能從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客觀審視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的重要性,能主動參與到活動實踐中,有效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也為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踐行科學創新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要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對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進行設計和規劃,制定詳細的教育規劃,促進以人為本思想的有效貫徹落實,注重良性實踐育人環境的構建,使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能真正為當代大學生群體作出積極的引導,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和系統創新服務。
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而言,積極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的系統創新,需要完善服務機制的支撐,只有能促進各項服務機制的構建,才能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實現長效化、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
1.加強建設管理機制
高校對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的創新,應該將管理機制的建設作為基礎性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對領導機制進行完善,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發揮教務處、學工部、共青團組織、二級學院黨總支、學生會等的共同作用,形成齊抓共管的領導格局,增強工作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要探索目標機制的構建,按照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現實需求,積極探索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目標的準確定位,從實踐育人的角度對目標進行確定,確保能發揮目標引領作用,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為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發展和系統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2.完善激勵考核機制
有效的考核機制能優化人才選拔標準,激勵相關參與人員不斷提高活動能力,更好地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高效化發展。因此為了能增強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的穩定性和長效性,要注意對激勵考核機制進行建設和完善,從活動數量、質量、策劃、實施、團隊精神等角度落實考核工作,將社會實踐活動情況與學生德智體美勞評價成績掛鉤,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提高活動成效,確保活動的開展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鍛煉[4]。
3.健全資金投入機制
穩定的經濟投入是保持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長效性和可持續性的基礎,因此在對高校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進行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資金投入機制進行完善,一方面要爭取使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獲得學校和上級領導部門的支持,撥發專門的資金用于活動;另一方面,要爭取獲得社會組織的支持,構建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專項資金,減輕資金壓力,加大資金投入,保障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能持續穩定的開展,可以創造巨大的發展效益。
4.落實組織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的構建是增強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結合活動的實際情況促進保障機制的構建,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與學校專業課程教學緊密融合,形成校內校外聯合的育人工作體系,還要調動整合社會力量參與到服務工作中,形成多元聯動的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組織保障格局,促進活動穩定健康地開展,提升工作效能[5]。
工作基地的構建是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高效化開展的后備力量,因此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為了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應該對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的性質和內容進行準確定位,積極探索工作基地的構建,確保借助實踐基地的支撐,擺脫實踐活動的時空限制,長期穩定地促進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各項工作有效貫徹落實,在提升工作效果的同時也能保持工作的持續性和穩定性[6]。因此在對高校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進行系統開發和創新的過程中,應注意有意識地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促進較為穩定工作基地的建設,發揮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農村鄉鎮的支撐作用,探索多元化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基地的建設,保障能借助實踐基地的支撐形成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真正使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走出校門、融入社會,提升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發展成效。
在全面推進高校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部分學校已經作出了相應的實踐探索,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人才培養效能進一步提升[7]。
以江蘇大學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實踐探索為例進行分析,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大眼睛公益協會2010年成立,經過10多年的探索已經成功在大別山區扎根,開展了多元化的支教活動,并且籌集資金促進山區建設工作的開展,團隊也針對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開展募捐活動,現階段已經有超過1000名的兒童受益,活動獲得了江蘇省教育廳的肯定,被評選為“江蘇省優秀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并且在2017年還搭建了聯合安徽金寨、江西吉安、江蘇連云港三地支教支架的聯動發展格局,對線上“云教室”平臺進行進一步開發。
在對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進行創新的過程中,大眼睛團隊還結合鎮江地區的紅色文化、關愛留守兒童等開展多元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現階段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成為省級重點項目,榮獲江蘇省“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十佳團隊。在構建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工作中,借助可持續發展模式,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群體教育和引導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實踐能力、組織規劃能力、職業發展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還培養了有特色、有理想、有能力的志愿服務標兵,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
綜上所述,在促進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改革發展的背景下,從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角度,積極開展學校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聯合開發,促進長效化工作機制的構建,能充分發揮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綜合支撐作用,提高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發展效能。因此,新時期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要注意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促進工作機制的改革創新,開發多元化的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工作基地,為工作的長效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顯著提升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工作的綜合發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