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琪
(陜西省政府投資評審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0)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重大支撐[1]。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立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已成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縣域創新在國家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新時代新征程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是培育壯大新增長點、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整體水平與發達地區縣域相比,發展階段滯后,發展水平相對低下。2019年,陜西省77個縣(市)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68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8家,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發達省份存在較大差距。2019年,陜西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2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04個百分點,排全國第七位,但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卻低于全國縣域平均水平,可見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在縣域。陜西省不同縣(市)間科技創新情況也差異較大,縣域科技創新總體呈現關中強,陜北、陜南弱的特點。
一是企業創新積極性不高。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政策導向等因素制約,陜西省縣域企業多以農業企業為主,存在著規模較小、層次不高、科技含量偏低等特點[2]。部分縣域企業受“小富即安”思想影響,創新意識欠缺,日常業務多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技術活動層面,創新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即使開展研發活動,出發點也多是為爭取政策補貼,以追求“短平快”項目為主,缺乏長遠的戰略部署。二是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陜西省許多縣(市)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缺失,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生產力促進中心、產學研合作平臺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中介機構數量少、專業化程度低、科技孵化能力偏弱。縣域科技創新信息化平臺建設緩慢,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數據庫等創新信息資源面向縣域的開放程度低[3]。部分創新服務機構和科研平臺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有效發揮作用。三是科技創新人才缺口較大。陜西省科技創新人員多集中在省、市層面,縣、鄉歷來是人才聚集的短板;對多數縣(市)而言,高端人才難引進,創新人才難吸引。人才儲備不夠、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流失嚴重,極大地影響了縣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四是創新投入低渠道單一。陜西省縣域長久以來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主,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縣級財政收入影響,地方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較少,且不同縣(市)間科技創新投入情況差異較大。部分縣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還面臨著金融機構放貸意愿不強、民間資本成本過高、貸款額度偏小、信用資源缺失等融資瓶頸。五是科技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陜西省大部分縣域位于黃土高原地區和秦巴山區,基礎設施差,交通條件落后,科研機構和研究院所數量少,縣域企業與科研院所尚未形成有效對接,科技成果轉化水平低。部分縣(市)科技部門職能還合并到經信、教育、發展改革等部門,科技職能弱化較為嚴重,縣域創新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機制不夠健全[4]。
縣域是新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但由于縣域創新創業環境條件與大中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在縣域層面開展創新活動區別于大中城市,要重點把握“對癥下藥”、跟著需求走、善于“共享”三個著力點。一是對癥下藥。縣域創新沒有標準模板,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緊扣縣域資源、產業、生態等基礎優勢,聚焦縣域特點找準定位,“不求所有、但求有用”,增強和激發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庫,著力促進地方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成長性產業發展壯大。二是跟著需求走。從縣域層面來看,創新驅動應著力解決縣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科技、管理、商業模式等需求,根據需求匹配科技力量;應集中于培育“雙創”能力,增加縣域技術咨詢和服務機構,集聚創新資源,凝聚創新人才。三是善于“共享”。多數縣域創新基礎薄弱、創新資源缺乏、創新效率較低,要實現縣域創新的彎道加速,就得善于利用共享資源。積極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引入優質科技資源;積極對接發達地區,推動幫扶合作;積極引進創新型龍頭企業,招商引智;通過借梯登高、借智聚力,推動縣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
一是完善“主體培育+聯盟合作”模式,釋放創新驅動潛能。培育創新型企業梯隊。鼓勵縣域內大型骨干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完善研發組織體系,建設技術研發中心,提升創新能力,帶動整體縣域經濟產業化發展。對縣域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政策扶持和經費支持,建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機構,幫助更多縣域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共建創新聯盟。支持縣域企業以合資共建、股份制合作等多種形式,聯合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成果需求對接活動,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推動縣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二是優化“創新平臺+創新園區”載體,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搭建縣域“雙創”平臺。結合縣域產業發展特點,面向科技特派員、復轉軍人、本地籍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主體,集中打造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返鄉創業園、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鄉村振興科技示范鎮等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一站式服務。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和科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對已建成的各類平臺開展評估考核,實現動態建設及常態化監管。推進各類園區提檔升級。加強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圍繞旱區農業、糧食安全、特色產業等重點領域部署創新鏈項目,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拓展農產品加工類園區發展空間,促進農特產品向高附加值品牌化升級,打造縣域科技創新高地。加大縣域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工業集中區建設力度,重點扶持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園區,使其成為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的創新創業重要載體。三是構建“從外引智+本土育才”體系,突破人才集聚障礙。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剛性引進”與“柔性引才”相結合,圍繞產業和企業發展需求,重點引進縣域特色產業、支柱產業、高成長性產業等領域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通過高薪聘請或短期合作等方式組建高端技術專家團隊,深入縣域特色產業基地和重點企業進行研究,著力核心技術研發、產品提級和中試合作。切實用好用活陜西省“三區”科技人才、“三秦學者”創新團隊、“雙創”人才等支持政策,發揮人才示范引領作用。健全本土人才培養機制。依托各地已有平臺、團隊及人才資源,重點培養企業技術骨干、農業產業化經管人員和農村科技帶頭人等,使其成為基層科技發展“領頭雁”。通過掛職鍛煉、高校院所進修培訓等形式,提高縣域科技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骨干的科技管理能力及業務水平。加大獎勵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基層“土專家”“土秀才”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引才留才良好環境。健全人才福利待遇、職稱評聘、科研資助、創業扶持等激勵評價機制,打破人才流動制約瓶頸,吸引人才向縣域下沉。完善人才住房醫療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學等配套服務政策,消除引進人才的后顧之憂。改善縣域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人才在縣域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形成創新人才集聚的新局面。四是搭建“地方投入+社會融資”體系,加強創新資金保障。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完善縣域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將科技作為縣級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持。在各級科技計劃中設立縣域科技創新專項引導資金,爭取科技項目向縣域傾斜[2]。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專項資金“四兩撥千斤”杠桿作用,構建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民間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創新投入體系,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企業資金投向縣域科技創新領域。打造金融服務平臺。支持建設科技分(支)行等科技金融專營機構,豐富科技金融信貸產品,面向縣域企業積極開展“科技貸”“創新券”“還貸周轉金”“信貸風險補償”等科技金融業務,打造融資“綠色通道”。整合和優化各類融資工具,為科技創新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與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積極爭取開發性金融支持。五是健全“技術創新+科技管理”服務機制,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完善縣域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縣域生產力促進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和技術交易市場等,推動縣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強技術合同登記服務,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提升縣域知識產權代理、交易、咨詢、評估等服務水平。加快縣級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與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聯網運行,在全省范圍內實現項目、人才、平臺、成果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建立健全縣域科技創新躍升管理機制。強化頂層設計,打破部門壁壘,優化縣域科技資源分布結構,加強縣域間分工協作與互惠互利,形成錯位競爭的科學布局。分析縣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理清發展思路,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現縣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各要素的有效組合聯動。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縣域是參與國民經濟創新發展的基層經濟主體,國家重視縣域創新,但縣域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與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遠不適應。下一步要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全面推進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搶抓新機遇,著力釋放創新驅動潛能、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突破人才集聚障礙、加強創新資金保障、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促使創新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