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杰 謝世君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學校要立足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點和規律,規范德育目標、內容,科學設置德育課程,樹立德育為先的“ 大德育課程觀”,將德育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依托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學校本體驗德育課程統整研究”,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究。
頂層設計與核心標準
體驗德育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課程的實踐性、趣味性,是“經驗德育”向“體驗德育”的轉型。體驗德育課程設計最關鍵的三個環節是:讓學習者在參與中形成反思、在分享中升華情感、在行動中促進自我實現,追求的是學習者知行合一的精神自覺和行為自覺,這也是體驗德育課程評價的核心標準。
體驗德育課程在情景設置中突出現實矛盾,深化道德問題,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體驗,產生道德沖突,在沖突中澄清道德認識、建構道德意義、生成道德品性。課程的建構與實施基于三個原則:人本導向原則,即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德育實踐的生成,以此突出“體驗”的主體和過程;目標導向原則,即以德育目標為課程引領,據此選擇德育內容,指導德育實施,設計德育評價;問題導向原則,即要貼近學生生活,引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提升學生的實踐動力,幫助學生將解決問題的能力延伸到今后的道德生活中去。
在“大德育課程觀”引領下,德育目標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增長、品德塑造,還涵蓋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升華和人格健全等。通過優化德育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和年級目標的內部層次結構,厘清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的隸屬關系、學段目標和年級目標的分解關系以及年級目標之間的漸進關系,學校逐漸構建起符合一體化德育建設的目標體系。
學段德育應依據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出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出適合學生成長特征的德育目標。如:初一年級“銘仁之智”包括“明確生命的可貴,感知生命的來之不易”的自尊目標,“了解勤奮的價值,有勤奮學習的傾向”的勤奮目標,“初步建立自信,學會認識自己”的自信目標;“銘仁之德”包括“認識到他人、自然和社會為自己提供了哪些條件和便利”的感恩目標,“了解做人要誠信,在行為中進行自我監督”的誠信目標,“明白友善的內涵,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的友善目標;“銘仁之勇”包括“明確我的課堂、班級、學校有什么規則,誰來制定規則,如何遵守”的規則目標,“明確我可以為課堂、班級、學校做什么貢獻”的責任目標,“認識學校,養成主人翁擔當意識”的擔當目標。
為達成體驗德育課程的核心目標,還必須堅持“統整思維、實踐取向、體驗為核、品行至上”的基本開發思路,以生態的視野、統整的思路和體驗的路徑促進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長。
實施框架與核心路徑
體驗德育課程的實施是系統的、整體的,統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場域和“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四要素,建立起四級主體課程,即“一級生存能力、二級生活智慧、三級生涯規劃、四級生命價值”。根據不同德育課程的類型和特點,體驗德育課程可以分為學科類課程實施、活動類課程實施、實踐類課程實施三大類。以“銘仁之智”“銘仁之德”“銘仁之勇”為理念,以“自尊、勤奮、自信、感恩、誠信、友善、規則、責任、擔當”九個維度為目標導向,輔以德育評價進行測評和反饋,最終達到德育成效。
學科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直接要求,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體驗德育學科類課程主要指兩類,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二是其他學科課程。其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學科類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第二,學科類課程的基礎是把握學科本質,體現學科思想與方法;第三,學科德育的形態是教學與德育相融共生。在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一框專門設有“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等欄目,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自己的體驗思考道德問題、與同學和老師分享自己的道德體驗。將學生親身經歷的道德體驗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拓展了教學資源。
德育活動課程是指將道德教育的內容、目標用生動的活動形式表現出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是實施體驗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可以將教育目標滲透于活動之中,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傳達給每個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完成自我教育。體驗德育活動類課程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思考、分享,其實施過程一般包含“分析主題、形成方案”“開展活動、體驗感悟”“內化運用、知行合一”三個階段,幫助學生把德育知識內化為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格、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極具儀式感的“成人禮”,是師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傳統校本體驗德育活動課程。高三學生屈玥、羅潔這樣說:“成人禮隆重地告訴我們,現在是為理想拼搏的時刻了;低頭、鞠躬、擁抱,平時看來普通不過的動作,也變得意義重大。”“成人禮之后,我們在心里暗暗告誡自己:要更尊敬老師、更孝敬父母、更認真勤奮對待學習。于是,我們珍惜一切學習時間,希望可以不辜負青春,也不為碌碌無為而悔恨;在家里,我們也變得勤快起來,以前不愿意做的事都主動去做,并不斷暗示自己:我是大人了。”
道德知識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獲取和形成,而是通過人們對道德生活體驗和體認,即情感連通來傳遞和生成的。實踐類課程改變了學生對知識記憶復現、抽象分析和邏輯推理的學習方式,主張學生通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勞動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進行深入學習。以初二年級的“社會實踐月”為例,學校以落實“責任”目標為主開展“低碳生活,與綠色同行”主題實踐,首先由教師厘清主題、設計方案,學生再動手操作、體驗感悟,最后分享心得、交流展示,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強化了思想道德認知。
在對德育課程的實踐探索中,體驗德育課程實現了“由管控走向參與,由居高臨下走向平等對話,由單向灌輸走向生活體驗,由碎片化走向系統化”。學生的“個人私德、社會公德、人生大德”得到了主動發展和自我完善,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同、賞識。我校一名初二學生在回家路上不小心撞壞了路邊一輛轎車的車牌,她寫了一張字條,貼到了轎車擋風玻璃上:“我是潤新花園的一名住戶,撞到了您的車牌,在此表示誠摯的道歉,對不起。若您的車牌有什么問題,我將全權負責。”并在字條上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第二天,這位同學收到了車主的一則短信:“難能可貴,精神可嘉。車損事小,誠信最大。這點損失,一筆勾銷!”之后,車主在微博上感嘆道:“生活了偌大年紀,居然看到了傳說中的正能量。好!好!好!”
德育育德,育向善之心靈。學生的真實成長,正在印證著校本體驗德育課程的實效。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中學校本體驗德育課程統整研究”(課題批準號:FEB18052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