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敏
滕州市北辛中學的校名源于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歷史悠久的北辛文化為全體師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沃土。北辛中學一直堅持將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教學過程的教育實踐,深挖以北辛文化為代表的屬地文化內涵,制定了文化育人的“四四方案”,并逐步建構了養心與養慧并重的“雙養”課程體系。
“四四方案”是指“四標”“四園”“四院”“四類”,其中“四標”指“尚善、有禮、格物、維新”的育人目標;“四園”指搭建“善園、禮園、墨園、班園”四大弘揚文化的主題園;“四院”是為實現文化育人目標而組建的性善書院、禮樂學院、墨子科學院、魯班勞動實踐學院;“四類”是指善系列、禮樂類、科技創新類、勞動實踐類四類課程。在“四四方案”的基礎上,學校嘗試構建“雙養”校本課程體系,并取得良好效果。
“雙養”課程體系的架構
“雙養”課程體系是以義務教育國家課程為核心,依托“四四方案”,融入屬地文化精神,創新育人途徑,養心與養慧并重,讓傳統文化教育活起來的教育新樣態,有助于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進行。
深挖屬地文化精神內涵。通過對孟子、叔孫通、墨子等傳統人物精神內核的挖掘,北辛中學提出了“尚善、有禮、格物、維新”的育人目標。“尚善”源于滕文公以善治國;“有禮”源于叔孫通制定禮制儀法;“格物”源于墨子主張“摹略萬物之然”;“維新”取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北辛中學的育人目標體現了滕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兼容對思想素養與實踐能力的要求。
強化校園人文環境的精神內核。校園人文環境承載著一所學校的育人理念與辦學風格,北辛中學注重將傳統文化精神熔鑄于校園環境建設,例如將教學樓主樓命名為“存心樓”,“存心”二字即取自孟子“存其心,養其性”。在極具文化氛圍的校園里,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精神文化修養。
豐富教育活動載體。北辛中學在學科教學中適時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北辛中學成立社團管理中心,發揮學校的組織、引領作用,加大對傳統文化社團的支持,為學生提供接觸傳統文化的平臺,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成果。
“雙養”課程體系的實踐
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在屬地文化資源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重返”歷史場景,近距離“觸摸”不朽的文字,“對話”歷史人物。如講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時,教師對文公問政內容進行補充,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孟子及其主張。
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北辛中學大力推進校本課程設計,依托“四院”打造“四類”課程,推動學生多元發展。性善書院開設“屬地文化研學游”等課程,禮樂學院組織學習禮儀規范,墨子科學院實施STEAM教育,魯班勞動實踐學院開設傳統技藝實踐課程,通過文字體悟,實地探察,親手接觸,拉近學生與歷史文化的距離,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此外,學校還設有傳統節日、社區服務、名曲欣賞等課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打造線上課程新樣態。北辛中學緊跟時代潮流,積極利用新媒體,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文化素養。學校利用重要節日和紀念日向學生推送線上研學課程,如在世界博物館日,墨子科學院開展以“我們的博物館”為主題的線上參觀活動,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墨子、魯班的人生歷程,并有所感悟。
北辛中學以屬地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雙養”課程形態,拉近傳統文化與青少年的距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動起來、活起來,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