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紅軍
事 件
當前,各地教育部門都在大力落實“雙減”政策,然而,不少家長不僅未能放下焦慮,反而生出新的焦慮。日前有一位家長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為自己的孩子周末無所事事而焦慮不已。
評析
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雙減”實施后,家長需要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要“分”還是要“人”。這是一個非常“本質”的問題,教育終歸是為了培養(yǎng)健全的人。一個健全、積極進取的少年在投入學習的時候,理解知識、掌握能力、建立起學科體系是他認知能力范圍內的事。這時候,在相關學科考試中得分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家長過于或單純地看重“分”,很有可能既難得到“分”,還會失掉“人”。
二是希望孩子為“當下而學”還是為“未來而學”。國家出臺“雙減”政策,下決心從源頭治理學生負擔,目的是為了重塑基礎教育良好生態(tài),讓教育回歸本源,為國家和社會育良才。因此,“雙減”倡導的是長遠、可持續(xù)、積極健康的優(yōu)質教育,這種教育著眼于提升青少年核心素養(yǎng)。作為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只有著眼于為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而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三是學習是為了會“做題”還是為了會“解決問題”。很多人一想到中小學階段的學習,總是認為離不開“做題”“刷題”以及“題海戰(zhàn)術”等,校外學科培訓也大多圍繞“試題”進行。作為家長,要認識到人的“學習”是廣闊的,只有為了獲得適應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才是學習的根本。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現(xiàn)實不允許啊!
我從來不同意這樣的認識。一個人“懂”或者“不懂”,要從他的行為選擇來判斷。有的家長一味讓孩子參與到報課外班的“軍備競賽”中,有的家長因盲從于一些無來由的“小道消息”而焦慮,就是因為沒有把這些基本問題思考清楚。
很多家長之所以焦慮,固然有社會大環(huán)境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認識問題:沒有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能夠主動成長的生命個體,沒有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沒有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片面地把成年人的世界強加給孩子,過多地“代勞”,過多地“控制”,既束縛了孩子,也讓自己陷入焦慮中。
“雙減”減掉的是制約孩子成長的冗余負擔,要增長的是具有成長性的本領。家長要學會從自己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中,觀察和展望未來社會發(fā)展、產業(yè)變革、科技進步對人才的需求,為孩子創(chuàng)造發(fā)展性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孩子的學習邊界不斷拓展,看見社會的廣闊和未來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