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曹翰麟
我們以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好玩”中的“反彈高度”一課作為研究內容,嘗試說明“問—學—學—問”的學習模式是如何引導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
第一個“問”是指通過觀察、初步思考,提出基礎問題,設計研究方案;第一個“學”是指“自育”,學生經歷自主嘗試、學習與反思,初步解決問題;第二個“學”是指“互育”,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間交流,互相借鑒經驗,發現不足,完善方案;第二個“問”是指通過提出新的問題,評價學習效果,形成學習閉環,實現深度、持續思考。
一是“問—學”階段,提出問題,撰寫方案,進行第一次實驗。這一階段,學生經歷從生活現象中發現并廣泛提出問題的過程,通過聚焦,確定基礎的研究問題,如“乒乓球從1米的高度落下,反彈高度有多高”。在問題驅動下進行初步研究,撰寫實驗方案。
教師先通過“拍球游戲”,迅速調動學生情緒;學生通過參與、觀察,意識到不同的球反彈高度是不同的,教師借機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后,教師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從實際操作、研究價值等方面對問題進行篩選,將不易操作的、沒有研究價值的排除掉。為了便于研究,應結合問題的共同屬性進行問題聚焦,即研究“乒乓球從1米高度自由落在教室地面上的反彈高度是多少”。學生課后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方案,嘗試實驗,得出初步的實驗結論。
二是“學—問—學”階段,反思過程,規范方法,進行第二次實驗。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問題串,分享初次的實驗方案和實驗過程,自主發現、收集數據并處理數據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首先鼓勵學生展示實驗過程,引導學生觀察他人實驗,反思本組實驗過程的不足;然后通過提問“請你談一談在實驗過程中的困惑和發現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拋出新問題:“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結論,你能想到什么方法?”使學生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這為各組的規范實驗、科學記錄提供了多樣的方法,學生課后進行了更為嚴謹的二次實驗。
三是“問—學—學—問”階段,分享發現,引發思考。這一階段,學生不只是呈現一份實驗報告單,更多的是基于團隊合作的參與、質疑、交流、協作、分享、體驗。從而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回顧、反思、交流的過程中形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學會對新的研究問題層層遞進研究,由問到學,再由學到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點課題“開發自學課程促進小學生深度學習的研究”(課題編碼:CADA16043)的研究成果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