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
8月17日,北京市作為全國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9個試點地區之一,率先發布了“雙減”政策。這既是對國家“雙減”政策的回應,同時也結合了北京市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國家“雙減”政策。為了能對北京“雙減”政策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同時明確各方責任,共同推進北京“雙減”政策的落實落細,本期,我們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教授、東城區和密云區教育工委相關負責人、北京一線中小學校長和校外教育機構負責人等,分別從思想認識、區域探索和基層實踐等層面,對北京“雙減”政策進行了梳理、解讀,以期起到解疑釋惑、強化責任和引領作用,共同營造首都教育良好的育人生態,推動構建首都高質量教育體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從國家層面對“雙減”工作進行了指導和部署。當前,“雙減”工作成為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那么,為什么“雙減”工作如此重要和迫切?
因為,近些年,教育出現了一些“怪現象”——學生的作業負擔越來越繁重,有時直到深夜還在埋頭苦讀;學生參加的校外培訓越來越多,課余時間大多奔波在從一個培訓班去另一個培訓班的路上;家長越來越“雞娃”,不斷地給孩子“加作業”“報班”……而這些最終都導致了學生越來越累,在書山題海中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更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發展個人愛好,家長越來越焦慮,生怕孩子少學一點就會被別人落下,教育成了沉重的負擔,重重地壓在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肩上。這種“畸形”的教育,從學生和家長層面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健康家庭關系的建構和維系;從國家層面看,不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不利于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教育體系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為了維護正常的教育秩序,恢復良好的教育生態,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雙減”工作勢在必行。
北京作為“首善之都”,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在“雙減”工作中,北京市嚴格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校外治理、校內保障、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工作思路,率先啟動“雙減”專項治理行動,校內校外雙向發力,穩妥推進,分步實施,確保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于2021年底前有效減輕、兩年內成效顯著,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高站位:高位統籌謀劃,健全教育體系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了滿足國家和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要統籌好大、中、小、幼一體化的育人體系,家庭、社會和學校之間也要構建更良好的協同育人共同體,在宏觀層面上團結一切力量,煥發出教育改革和促進學生成長的蓬勃力量。
因此,“雙減”不是簡單地減輕學生負擔,而是要在減輕過重的課外補習負擔和作業負擔的基礎上,面向新的發展階段,整體提升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實際上是要構建課內和課外相統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合作的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減下去的是作業,增上來的是教育質量和效率。
北京市將建設更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提高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雙減”工作的主要目標,形成專班推進、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體制機制。在市教委新設校外培訓工作處,建立市區兩級“雙減”工作專班。
一是校內服務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大改革力度,統籌校內校外教育資源,統籌課內課后兩個時段,對學校教育教學安排進行整體規劃,全面系統構建學校育人生態。提升校內教育服務質量,提高學校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在校內能夠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
二是校外培訓規范有序。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防止無序擴張,嚴查各類違規培訓和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為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環境。
提質量:規范教學秩序,優化課堂教學
學校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雙減”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讓校內教育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優化課堂教學,規范教學秩序,提升校內教育服務質量,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讓每個學生在校內能夠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
規范教育教學秩序,要嚴格按國家的義務教育標準實施教學,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不超綱,不提前;要嚴格約束規范義務教育學段的考試,優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學校不得組織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試,嚴禁劃分重點班、實驗班;要不斷深化高中招生考試方式改革,依據不同科目特點,完善考試和成績呈現形式,進一步提升中考命題質量。
優化課堂教學,要落實教學基本要求、基本規范和基本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積極推進“雙師課堂”和融合課堂建設,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要科學做好幼小、小初銜接,引導教師遵循學生認知與成長規律,關注個體差異,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教育水平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減負擔:統籌作業管理,優化作業設計
作業本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而如今,繁多的作業卻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既不利于作業功能的良好發揮,也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是減輕學生課內負擔的重要切入點。
北京市要求學校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優化作業設計,提高作業質量和針對性,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控制作業總量。同時,教師要堅持作業全批全改,及時反饋,根據學生作業情況調整改進課堂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籌作業管理。進一步完善作業統籌管理機制,學校制定作業管理辦法,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公開班級各學科作業,加強質量監督。作業必須在課內布置,作業難度不得超過國家課標。不得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二是控制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個別學生經努力仍完不成書面作業的,也應按時就寢,確保充足睡眠。
三是加強作業設計指導。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涵蓋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個性化作業。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
四是用好課余時間。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放學回家后完成剩余書面作業,進行必要的課業學習,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閱讀和文藝活動等。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和網絡,保護視力健康,防止網絡沉迷。家長要積極與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寄宿制學校要統籌安排好課余學習生活。
保服務:提供課后服務,豐富課外供給
教育在課上,也在課下。為了讓學生在放學之后的時間和空間里也能享受到系統的、高質量的教育,為其成長成才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更廣闊的空間,滿足家長對孩子享受更高質量教育的期待,北京市積極回應學生和家長的需求,統籌課內課外兩個時段(三點半之前和三點半之后)、校內校外兩種資源(校內課后服務資源和校外課后服務資源),豐富校內課后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把課后服務作為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效延伸,作為學校整體教學的一部分,共同設計和規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課后服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在課后服務中進行學業上的答疑、輔導、鞏固、提高,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幫助學生解決學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學業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活動。如組織開展體育鍛煉,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組織開展綜合素質拓展類活動,包括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學科講座、勞動實踐活動等,更多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校還拓寬服務渠道,引入社會優質資源和優質師資參與課后服務,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在課后服務中的作用;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完善線上公共教學平臺,打造“雙師課堂”等。
課后服務將實現三個“全覆蓋”。第一是實施范圍全覆蓋,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包括民辦學校都要開展好課后服務。第二是時間全覆蓋,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都要開展課后服務。第三是服務對象全覆蓋。學校向全體學生提供菜單式課后服務項目和內容,供學生自愿選擇,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
促交流:教師交流輪崗,優化資源配置
北京市將繼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推動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增強優質資源的輻射,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教育水平差距。
交流輪崗的對象主要是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干部)和教師。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城區完善學區(教育集團)改革,著力推進跨學區(教育集團)交流輪崗。優化學區(教育集團)結構,努力實現學區(教育集團)區域內全覆蓋(過去的以單一學校、班級為學生提供服務的供給方式,調整為學區、教育集團的供給,讓學生能夠享受到更多的資源,見到更多的老師,這實際上是供給主體的變化)。從縮小區域內校際差距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推進學區(教育集團)內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全區范圍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二是遠郊區全面推進交流輪崗。在全區范圍內,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除此之外,在校際、集團之間,甚至區域之間,通過“雙師課堂”等方式將優秀的教師、學科課程和作業布置向薄弱學校和地區輸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干部教師交流輪崗,不僅僅是按照教師職稱的高低或者是榮譽的高低去流轉,而是根據需求進行流轉。比如,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更關注學科組、年級組怎么發揮作用,所以在交流輪崗中,既有骨干教師、特級教師,也有適合開展課后服務、適合進行作業研究和考試評價研究的不同崗位的教師,因崗因需確定調動的比例。
北京市將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參與交流輪崗和工作績效作為校長職級晉升、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與晉升和區級及以上骨干教師評選、評優評先等方面的工作條件之一。切實保障參加交流輪崗的校長、教師的工資待遇,在績效工資分配中予以適當傾斜。
目前,北京市確定了東城區和密云區為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先行試點區。下一步,全市將有計劃地逐步擴大試點,在2021年年底之前,再啟動六個區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試點。
嚴管理:規范校外培訓,推動有序發展
校外培訓是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因此,北京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機構,防止無序擴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嚴格審批準入,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嚴格控制學科類培訓時間,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規范培訓服務行為,完善學科類培訓管理服務平臺,動態掌握學科類培訓的培訓內容、培訓材料、教師資質等信息,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強化經營活動監管,落實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的要求,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全面落實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嚴禁資本化運作;加強校外培訓廣告管理等。
北京市還每周對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情況開展執法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轉辦。建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臺,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科學管理,實現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機構“五個管起來”。目前,北京市各區已經陸續公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推動校外培訓機構有序發展,切實發揮好校外培訓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