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中小學生負擔太重是個長期積累而又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今年,從全國兩會關注,到北京市對校外培訓進行大整頓,繼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要全面規(guī)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嚴禁教培機構隨意資本化運作,從中央到地方,全國集中整治校外培訓機構,進入新的情境下減輕學生負擔的一輪攻堅戰(zhàn)。
盡管這次主要矛頭指向校外培訓機構無序發(fā)展,瞄準“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突出現象,但并不意味著“雙減”就與學校無關。一方面,正是由于學校發(fā)展不均衡,部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不夠高,才給了校外培訓機構不斷發(fā)展的機會;另一方面,治理校外培訓,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做到應教盡教,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需求,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與作用。
學校無法直接干預、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并不意味著學校在治理和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中無所作為。
首先,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體系的“影子”,“影子”狀態(tài)如何必然與造成“影子”產生對象的狀態(tài)和位置直接相關。
依據物理常識,當一個人站立在光源的底部時,影子最小。在某種程度上,教育價值的偏離才是學校教育體系的“影子”越來越大的原因。當教育偏離了育人,不再以“人”為本,不再以育人為本,不再考慮學生具體、鮮活、真實的成長發(fā)展需求;而是偏向短期、功利的文憑、學歷、名校、考分、名次的時候,學校教育體系的“影子”——校外培訓機構就會越來越龐大。
端正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是落實“雙減”的根本。在宏觀和整體上,學校教育價值取向的偏離會產生一系列的效應,校外培訓的大規(guī)模泛濫僅是其中之一。從校外教育培訓的過度發(fā)展反推,學校教育體系的價值偏離已成為不爭之事實。因此,從學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入手,端正教育價值取向就成為學校落實“雙減”的首要目標和大方向。
評價是左右教育價值取向的關鍵。用單一的標準評價多樣化的學生,用不變的考試分數評價成長狀態(tài)不斷變化的學生,必然導致評價違背人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價值。單一標準的簡單復制恰恰給了校外培訓機構快速增長的機會,并成為一種外在牽引,不斷加大扭曲教育價值取向。評價偏離又是學校教育系統(tǒng)性偏離教育價值取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學校要在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過程中,在內容和方式方法上改進教育教學,逐漸矯正自己的教育價值取向,為“雙減”落地提供必要條件。
其次,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機構是裝在同一個連通器內的“液體”,學校對學生的壓力會傳遞到校外培訓機構,助推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的出現。
即便學校教師不直接參與校外培訓,如果某些學校的本職工作沒做好,學校的責任鏈不密合、教學質量不佳、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對升學和提高學業(yè)成績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培訓機構上。因此,學校只有從校內減壓,豐富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天性和成長發(fā)展需求,創(chuàng)造滿足學生多樣性成長的條件,才可能減少學生對校外培訓的依賴。
校外培訓之所以野蠻生長,歸根到底還是校內教學的不足導致的。校內教學不足越多,則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越大。尋找、查明相應的根源,有意識、有效能地堵住各種漏洞,用更高質量的教育供給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需求應該成為學校“雙減”工作的重點。盡可能避免由于學校工作的不當、不足,讓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喪失信心和信賴,將學生擠進校外培訓機構。
再者,確實有一些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存在或明或暗的勾連,一些教師參與校外培訓機構授課或其他形式的校外補課,助推了學生負擔的加重。對此,學校和教師當事人需要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理清各方面的內在關聯,提高認識,端正行為,盡可能不做讓教師和學生都疲于奔命才能應付的選擇。對此,各校應有相應的規(guī)范要求,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強治理。
當然,學校教育有其邊界和職責范圍,不能無限夸大。
任何一所學校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將學校的邊界和責任無限夸大、擴大,不僅無助于問題解決,還可能由于超越現實而使期望落空,最終導致沒有解決舊問題,又堆積了新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首先這件事要由學校來辦,學校不能把學生的課后時間全部推到社會上去。學生基本的學習,學校里的老師應該承擔起來。不能在學校里不去做,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訓了,這樣就本末倒置了。現在教育部門正在糾正這種現象。”“當然,如果孩子們還有時間精力,來到社區(qū)里,引導他們做一些符合興趣的事情,這種形式也很好。”學校要從自身職責、工作效能、學生需求多個方面選擇、界定好自身的工作范圍,盡可能提高效能,爭取主動,避免被動。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需要履行立德樹人職責,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盡力實現因材施教,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應教盡教,探索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和家長的多元化學習需求,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在遇到困難時自覺、自愿選擇學校而非培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