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萍
如何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實現學校的高質量內涵發展,是每一位校長共同思考并積極努力抓好的重要問題。
1.弘揚學校文化,凝聚教育力量
學校不斷創新關懷文化體系,突出“有溫度”的關懷文化特色。用育人目標凝聚教師的力量,用研修制度規范教師的行為、提高教師的修養,用團隊活動激發教師活力與向心力,用美好的環境文化優化教師的心境。讓越來越多的教師對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有不竭的興趣,獲得職業幸福。
我們根據教師個人的發展潛質和內在動能的不同,確定教師培養梯隊:骨干教師優先發展,有潛質教師跟進發展,瓶頸期教師超越發展。采取項目研究團隊合作的方式,激發教師活力,實現機制的有效運轉。教師們用關懷文化的“仁愛”理念,去擁抱、關愛每位學生,用榜樣示范傳遞“和諧、陽光、健美、活力”的人格風范;以共同目標協調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產生自主約束和自我完善的行動自覺,逐步形成愛校、興校的心理凝聚力。
2.修煉教學真功,涵養優良教風
陪伴教師修煉“三筆字”,讓軟實力硬起來。青年教師每天習字,提交一份板書練習作業、一份硬筆書法習字作業,請校長和骨干教師批改。在“青年聯盟”中,我們提出“提筆即練字”“課堂就是檢驗場”的口號,營造出一種“同伴互助與競爭”的氛圍。寒來暑往,習字讓教師們真實感受到關懷文化的溫度,明白了欣賞的可貴,深刻理解了合作共贏的道理,涵養了性情,克服了浮躁、不踏實的心態,在練得一手好字的同時,樹立起“愛校愛生、善教善思、求實求新”教學風尚。
打破舒適區,讓學科素養強起來。我們既開展了通識培訓,如“研讀課標”等,又進行了分學科的專業培訓,如語文學科重在“閱讀與寫作”“溝通與表達”等。初步形成了“思想共識—自我分析—目標定位—發展規劃—階段成長—提升素養”的團隊合作與梯隊成長的校本培訓模式。
及時反饋讓“神經末梢”活起來。如果說傳承教育思想是觸動了教師發展的中樞神經,引導教師的成長方向;學校“建機制搭平臺”如“骨骼”般支持教師發展;各種內培、外培如營養豐盈了“肌肉與血液”;那么,“評價與反饋”如觸動人的“神經末梢”,助力教師及時調整教育教學行為,長成最好的自我。
我們堅持“三抓、三常”,即抓日常(聽評課)、抓常規(備課、教案、作業),抓經常(每月一查),努力做到“三無”,即無漏點、無死角、無空擋。無漏點——對于科學、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等不統一監測的學科,加強日常教學監控;無死角——通過課間、午休、課后活動等零散時間的管理監控,要求教師們抓住零散、隨機的教育契機;無空擋——通過合理分工,明確職責,落實教學干部、教研組長對于教師的監督管理。
3.構建和諧團隊,雁陣協同前行
營造重溝通、講合作、比和諧的人際氛圍。堅持工作溝通時快速精準,堅持工作接受時勇當先鋒,堅持工作落實中實干巧干;不講條件、不打折扣、不攀比推諉;快速反應、快速到位、快速應對;要求教師做到“三比”,即“比學習、比能力、比貢獻”,奉行每個人都是在團隊中成長。
發揮“雁陣”式管理效應,激發團隊活力。我們遴選出品德高尚、學科素養突出的教師,確定為優先發展教師。指導教師制訂個人發展規劃,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努力成長為骨干教師和學習型人才。在此基礎上,通過“師帶徒”策略,充分發揮優先發展教師的“頭雁”帶動作用,形成“雁陣”效應。
用人所長,揚長避短。我們遵循“潛質教師跟進發展”的思路,根據教師的不同特質,為每位教師確立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團隊研修,助力續航。這其中既有以課題形式開展的團隊研修,也有由學校牽頭,教師自愿組建的小型研修團隊,大家結成學習共同體,端正了科學嚴謹的做事態度,并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開展教學研究與反思,提升專業素養。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