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近年來,隨著中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整本書閱讀越來越為廣大語文教師所重視。然而,很多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未能脫離淺層化、碎片化的閱讀現狀。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育實踐中以專題化推進整本書閱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三國演義》閱讀教學為例,進行簡要闡述。
1.專題生成前的準備
在生成研究專題之前,教師需通過任務驅動的方法引導學生開啟整本書閱讀,為研究專題的生成作好準備。
做好讀書筆記。本著保證閱讀質量,減輕學生負擔的原則,一方面將名著閱讀作為常規作業(每天三回),納入整個家庭作業體系。在閱讀期間,盡可能少留或不留書寫性的家庭作業。另一方面,設計讀書筆記模板,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模板包括章回題目、主要內容、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感受啟示四個板塊,每個板塊的要求明確具體。學生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既梳理歸納了各章回的內容,又對人物加深了理解,從而訓練了學生提煉概括、鑒賞評價的能力。
講故事評人物。筆者將“講故事評人物”作為課堂常規訓練的“必選節目”,包括三個步驟:講經典故事、評典型人物、談閱讀啟示。課上以抽簽的形式隨機確定講故事的學生。“講故事評人物”以任務方式驅動學生“真閱讀”,而學生的“真閱讀”反過來又使學生的故事講得更精彩,這樣“以講促讀”“以讀促講”,形成良性循環,保障了學生整本書的閱讀質量。
2.研討專題的生成
經過一個月,學生基本讀完了整本《三國演義》。筆者發現,學生雖然能夠講清楚經典故事的大意,但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談閱讀啟示方面往往膚淺片面,甚至失之偏頗。
為此,筆者決定上一節專題研討課。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如果讓你只選擇一兩個人物或一些典型情節,來展現《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折射整本書的主題思想,你會選擇哪些人物或情節呢?結合內容,說明理由。以下是最終確定的研討主題:諸葛亮為什么被后世稱為“智絕”?關羽為什么被后世稱為“義絕”?為什么作者會在《三國演義》中表達“擁劉貶曹”的主題?呂布和趙云同樣武藝高強,為什么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官渡、赤壁、猇亭三大戰役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上述五個專題彼此獨立,但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表面上只涉及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實際上卻輻射全書絕大多數人物和情節,同時又共同指向小說的核心價值,體現了專題研究“綜合性”的特點。
3.專題學習支架的構建
趙巖認為:“專題學習活動的設計一般要體現‘專題性‘綜合性‘研究性‘生成性等特點。”它預示著研討專題的確定只是專題化學習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基于學情,選擇恰當的切入點,構建出適應專題研究需求的“學習支架”。
根據研討專題的不同,全班學生劃分為五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研討專題,教師圍繞專題,指導各小組設計出具有梯度的任務群。以“諸葛亮”專題為例,任務群包括如下問題“支架”:諸葛亮為什么被后世稱為“智絕”?活動步驟:第一,按照時間順序,搜集整理體現諸葛亮智慧的經典故事;第二,結合經典故事,分析諸葛亮智慧的豐富內涵;第三,討論“智絕”諸葛亮為什么沒能幫助劉備父子“興復漢室”;第四,圍繞主題,寫出研究報告。
這些問題由簡入深、富有梯度,為學生研究學習的有序開展提供了程序和問題支架,體現了專題學習的“研究性”特點,真正彰顯了以專題推進整本書閱讀的思想。
4.專題匯報與交流
各學習小組交流研讀收獲和研究成果。具體步驟如下:個人亮觀點,結合具體故事情節分析闡述;組內再辯論,針對同學的闡述補充訂正;組長寫報告,小組長整理研討內容,寫出專題的研究報告,制作PPT準備全班展示匯報。研究成果匯報課流程如下:第一步,小組代表展示研究報告;第二步,全班討論,其他組對前一組展示的內容進行點評、補充或質疑;第三步,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5.專題研究與深化
這一環節主要解決學生可能存在的深層問題,旨在再次通過專題研究深化整本書的閱讀。例如,在《三國演義》閱讀教學中,盡管前述幾個環節效果不錯,但筆者仍覺有遺憾。學生仍多從孤立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智慧,對人物的人格品質缺乏立體的建構,如對關羽的分析,學生大多停留在人物對兄弟的情義等角度進行闡述,至于傳統文化中“義”有哪些內涵,關羽的“義”與哪些內涵是契合的,學生則基本沒有提及。鑒于此,筆者決定再上專題研究課,深化整本書的閱讀。具體過程如下:
情境引入。關羽為什么被剃頭匠和香燭業奉為祖師爺,又為什么被后世尊奉為財神?活動一,憶關羽。補全ppt上關羽綽號、武器、坐騎、主要愛好、主要成就、形象特點、后世評價等信息。活動二,話關羽。按時間先后給PPT出示的故事排序;小組合作,選讀8首詩歌,講對應故事,然后選兩名代表在臺前進行分享。活動三,評關羽——用四個字(“忠、義、勇、謀”)概括故事中關羽的形象特點,將經典故事與形象特點連線;用一句話評價關羽:一身忠義有勇少謀。活動四,話忠義。第一,同樣是面臨“投降”,土山被圍時關羽選擇了投降曹操,敗走麥城后卻拒絕了孫權的招降。如果你是關羽,你會怎樣跟大家解釋呢?第二,結合材料,說說關羽為什么被稱為“義絕”。第三,一句話說“義絕”:運用一組關聯詞,全面概括關羽被稱為“義絕”的原因。
在以專題化推進《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育,為其后續進行整本書閱讀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維路徑,也為其他教師深入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開拓了視野。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