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育慧
蘇聯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活動的設計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學素養。經過研究,筆者認為,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重視以下三種數學活動的實踐與探索。
1.操作活動——積累經驗、促進理解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解決某些較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之間的矛盾,就要多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以啟發學生思維、積累經驗、促進理解。
首先,操作活動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動作思維為主,學生通過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多種操作活動,將抽象概括的數學概念、運算、圖形、實際問題等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具體事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把遠離學生的數學問題熟悉化、生活化、外顯化,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加法”時,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學具講清道理:“十位上怎么多了1個十?”學生通過擺小棒和小方塊、在數位表里擺小珠子等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將抽象的計算轉化為操作活動。通過觀察、比較、溝通不同方法間的聯系,在不同中尋找相同,理解算理,實現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補。
其次,操作活動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操作活動是動態的,它順應了兒童好奇喜動的心理特點,能更有效地激發興趣,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都有收獲、有思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上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如何設計一條有規律的、與眾不同的板報花邊”的操作活動。開放的活動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完成任務的可能和創作的空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彰顯個性。
最后,操作活動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抽象思維和雙手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起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從形象向抽象發展的過渡階段。操作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實踐與創造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造的才能,不斷探尋數學中的奧秘。
例如,在“認識圖形”一課中,可以設計這樣的操作活動, 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可以怎樣折,得到的圖形什么樣。活動中,學生在頭腦中不斷想象圖形的樣子,再動手折一折驗證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玩著玩著發現,長方形卷一下可以變成一個圓柱;有的學生還想到,可以先折一折,圍成一個長方體……從“折”到“圍”,從“平面”到“立體”,學生的思維被引向深入,思考越來越深刻,學習潛能不斷被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2.應用活動——問題解決、形成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數學應用活動是以解決問題為載體的一類活動,問題可以是源于生活的,也可以是源于數學的,學生應用已有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去解釋或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應用活動關注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首先,教師要努力挖掘活動素材,創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發現的、安全的提問環境,當學生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敢想、敢問、愛問,愿意接受挑戰。
例如,在學習完“對稱”一課后,可以設計“剪板報花邊”的應用活動,學生在嘗試剪花邊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怎么才能讓圖形連起來呢?”活動中學生不斷提出新問題“怎樣對折”“對折幾次”。圍繞“怎么剪一串圖形”這個核心問題,將“對稱”的知識與剪紙的經驗對接,終于剪出一串圖形。有的學生還大膽猜想:“如果紙條足夠長,剪出的一串圖形應該能繞地球一周!”應用活動中,學生的思考越來越深刻,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問題意識得到了培養,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其次,應用活動的設計一方面要盡可能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的現象,并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在應用活動中促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
例如,學習運算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設計“我講數學故事”的應用活動。學生需要將生活中的經驗與數學運算建立聯系。這樣的活動既尊重了每個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學生把生活中的事情繪制成簡單的圖畫,并用語言進行簡單描述,最后還抽象成數學算式。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建構數學模型,發展問題解決能力。
3.游戲活動——激發興趣、發展思維
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從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出發,設計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活動,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簡化成通俗易懂的數學游戲,撥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原動力,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發展思維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可以設計“小點子跳跳跳”的數學游戲。學生用小點子在數位卡上擺數,感受計數單位的價值,滲透位值思想。游戲中學生不斷移動小點子,擺出了不同的數,同時學生積極思考,想辦法擺出更多的數。有的學生玩著玩著,還發現了小秘密——“這些數的擺放是有規律的”“可以一組一組地找”,等等。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活動中,經歷小點子在數位卡上移動創造出不同數的過程,動手、動腦,有競爭、有交流,加深了對計數單位的理解,同時發現規律、滲透有序思考,思維得到發展。
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長智慧、長見識,人人都有收獲,實現積累活動經驗和獲取生命感悟的個性化目標,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課題“核心素養體系下小學低年級數學活動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T2017GD013)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