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男
摘要:隨著國內居民財富的增加以及金融交易自由化發展,消費者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金融產品,自身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也日益增多,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本文從金融消費者及權益的概念出發,對現在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提出一點建議。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八大權益;保護
一、金融消費者及權益
(一)金融消費者的定義
2019年3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并施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給金融消費者作出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金融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自然人”。2020年1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施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第2條規定:金融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銀行、支付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或者服務的自然人。這兩個定義中的金融消費者主要是包括存款人、投保人等為保障財產安全和增值或管理控制風險而接受金融機構儲蓄、保險等服務的自然人,是傳統金融服務中的消費者。《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第65條規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征信機構、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經營機構參照適用本辦法。
我認為除此之外,金融消費者還應包括購買基金等新型金融產品或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中小投資者,這類投資者雖然有贏利的動機,但由于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和地位不對等性,與普通金融消費者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二)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近年來金融消費領域權益侵害呈高發態勢,我們經常能在新聞媒體中看到“銀行存款不翼而飛、P2P跑路、理財產品兌付被拒、消費者投訴無門”等報道,這使得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成為社會大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為提升金融消費者信心、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2015年11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在該指導意見中明確了金融消費者享有八大權益,分別為:1.財產安全權,即金融機構應當保證金融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時的財產安全;2.知情權,即金融機構應當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真實、準確、全面地向金融消費者披露可能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風險,不得發布夸大產品收益、掩飾產品風險等欺詐信息,不得作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3.自主選擇權,即金融機構應當在法律法規和監管規定允許范圍內,充分尊重金融消費者意愿,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自行決定是否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不得強買強賣,不得違背金融消費者意愿搭售產品和服務,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不得采用引人誤解的手段誘使金融消費者購買其他產品;4.公平交易權,即金融機構不得設置違反公平原則的交易條件,在格式合同中不得加重金融消費者責任、限制或者排除金融消費者合法權利,不得限制金融消費者尋求法律救濟途徑,不得減輕、免除本機構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5.依法求償權,即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履行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主體責任,在機構內部建立多層級投訴處理機制,完善投訴處理程序,建立投訴辦理情況查詢系統,提高金融消費者投訴處理質量和效率,接受社會監督;6.受教育權,即金融機構應當進一步強化金融消費者教育,積極組織或參與金融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廣泛、持續的日常性金融消費者教育,幫助金融消費者提高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提升金融消費者金融素養和誠實守信意識;7.受尊重權,即金融機構應當尊重金融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和民族風俗習慣,不得因金融消費者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或國籍等不同進行歧視性差別對待;8.信息安全權,即金融機構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第三方合作機構的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嚴格防控金融消費者信息泄露風險,保障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
二、金融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常見形式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居民的財富不斷增加,很多居民手中有閑錢后會選擇購買金融產品(或服務),加之金融交易自由化發展,消費者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金融產品,自身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也日益增多,金融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常見形式有:
(一)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被侵害
我在執業過程中遇見過兩類金融消費者財產安全被侵害的情況。第一類是信用卡、銀行卡被盜刷的行為。由于銀行發行的磁條卡技術含量低,導致犯罪分子只需花幾百元便可從淘寶網上購買復制及制作偽卡的器材,利用POS機等自助設備無法分辨偽卡的缺點進行異地盜刷。在這類案件中,如果刑事案件及時被偵破,犯罪分子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金融消費者可以較快的得到賠償;如果盜刷卡的侵權行為發生在國外,跨國犯罪增加了案件偵破的難度和周期,金融消費者想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只能訴至法院,增加了維權的難度和成本。另一類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身份騙取儲戶的信任,仿冒儲戶簽名將儲戶要儲存的巨額拆遷款挪用購買第三方機構的理財產品,事發之后銀行不僅不積極賠償反而顛倒黑白,意圖扭曲事實,在儲戶維權無門投訴至銀監會之后利用多種方式給儲戶施壓,要求儲戶放棄維權。
(二)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故意隱瞞重要信息,妨礙知情權
前兩年經常看到許多群眾拉著條幅、圍堵銀行,要求銀行退回投資群眾購買理財產品的血汗錢、養老錢。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利用投資群眾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對金融產品不了解的劣勢,采取夸大收益率、隱瞞投資風險、不當宣傳等手段推銷理財產品,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等合法權益。
(三)金融消費者依法求償權難以實現
當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發生糾紛時,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的設計缺陷難以認定,雙方責任認定比較困難;另一方面目前金融糾紛處理機制不健全,訴諸法院要面臨取證、舉證等諸多困難。通常情況下金融消費者損失小的會忍耐,損失大的會通過拉條幅、堵門、投訴、上訪等手段解決問題。
(四)金融機構故意泄露金融消費者信息
銷售金融產品或提供金融服務時,金融機構會掌握大量金融消費者的身份、家庭成員、聯系方式、財務狀況等隱私信息,金融機構通常會非法出售、傳播、濫用消費者的隱私信息,間接導致金融消費者資金受損。
三、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機制逐漸完善
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金融消費者的權益被侵害等問題的長期存在會破壞我國金融業的秩序,引發社會矛盾,影響國民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故需要對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
2019年11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以下稱《九民紀要》),對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審理作出規定。強調因金融產品(服務)引發的民事案件中,必須堅持“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原則,對適當性義務、法律適用規則、責任主體、舉證責任分配、告知說明義務、損失賠償數額、免責事由作出了具體的說明,為人民法院審理金融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案件統一了裁判規則,但是《九民紀要》畢竟不是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人民法院只能在裁判文書“本院認為”部分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時根據《九民紀要》的相關規定進行說理。
2020年9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該辦法已經于2020年11月1日施行。該辦法的施行,解決了我國沒有專門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不利局面,讓我國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有法可依。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其中雖然沒有明確的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條文,但是原則性規定可以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結合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依據。比如:《民法典》第473條規定了“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表示。商業廣告和宣傳的內容符合要約條件的,構成要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第22條規定了“銀行、支付機構應當對營銷宣傳內容的真實性負責。銀行、支付機構實際承擔的義務不得低于在營銷宣傳活動中通過廣告、資料或者說明等形式對金融消費者所承諾的標準。”根據這兩個規定,金融機構在“廣告、資料或者說明”中所作出的承諾,已經構成了要約,對于只要簽訂合同就具有約束力,實際履行義務的標準低于宣傳的標準就可以認定為“違約”,金融消費者可以基于此要求金融機構承擔違約責任。
雖然相較于之前的空白,現在我國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法律條文的規定與現實工作中的銜接還有一定的壁壘。在司法實踐操作中還需要堅定的貫徹和落實,才能讓消費者權利保護一事從紙上落實到實踐中。
四、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的建議
(一)建立高效、公平的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
首先,要建立金融行業自律和糾紛的內部處理機制;其次,構建公平、高效的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最后,在訴訟領域中,合理分配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的舉證責任,用多種方式構建高效、公平的糾紛解決機制。
(二)培養投資群眾正確的金融觀,提供金融知識教育
2021年春節后,基金市場被戲謔為“爹媽不認”,在基金大跌潮中,如張坤掌管的易方達藍籌精選、葛蘭操盤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劉格菘管理的廣發中小盤等明星基金也未能幸免。除了市場的因素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金融消費者沒有建立正確的金融觀,在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的情況下跟風購買所謂的網紅產品、明星基金,導致投資失敗。這種情況下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問題迫在眉睫。
金融消費者教育是一項面向全民的系統工程,涉及政策制定、體制搭建等多個方面,需要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協力完成。政府和金融機構要有意識的提高投資群眾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能力,針對不同經濟層次、不同風險承擔能力、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金融知識教育服務,使投資群眾具有正確的金融觀,共建一個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而非“割韭菜”式畸形發展。
(三)通過明確規定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規范,迫使其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制定明確的規定對金融機構的資質、征信進行評分、考核,多次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或征信交差的金融機構限制經營或禁止其銷售某類金融產品或禁止提供某類金融服務,迫使金融機構及其員工重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結束語
金融產品(或服務)與普通商品(或服務)不同,金融消費者需要具有專業的知識才能對金融產品或服務做出判斷。普通金融消費者缺乏專業的知識卻想追求金融產品(或服務)的高額利潤,加之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惡意欺詐等多種原因共同導致金融侵權事件頻繁發生。希望我國能夠以實踐中存在的風險為基礎,結合我國實際,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多方位行動使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落到實處。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