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摘 ?要:高職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從主體、客體、介體到環體等方面的困境日益凸顯,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遠未達到依法治國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時代要求。基于此,本文從全面依法治國這一背景出發,提出突出協同,提升法治教育主體的專業性;突出中心,提升法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突出教改,提升法治教育介體的可靠性;突出塑造,提升其法治教學環體的支撐性等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應然路徑,以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提升其法治素養。
關鍵詞:依法治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7-0087-03
一、高職學生法治教育的實然困境
(一)困境之一:法治教育主體專業性不足
當前,高職院校主要通過課堂教育、課外活動等形式開展學生法治教育,師資力量主要為思政教師或輔導員、班主任及理論宣傳者,大多所學專業為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非法學專業,極少數法學專業畢業的師資,又因為缺乏法律工作實踐的歷練,在闡述法律知識方面只能泛泛而談,既缺乏力度,又缺乏深度,無法對學生法治素養培養和個性需求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更不用提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加強教育,總體上,師資隊伍的法治教育專業性不足。
(二)困境之二:法治教育客體素質不容樂觀
教育客體是教育者有意識地施加教育影響,以期形成相應素質的對象。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客體的素質要通過受教育者增強的法治意識和表現出的規范的法律行為得以體現和驗證。據《中國法制報》統計,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刑事犯罪率占整個社會刑事犯罪率的比例達到35.70%,其中高職院校學生的比重達到四分之三。同樣,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組織的一項對5000多名青少年的法治素養的普查結果表明,青少年的法律認知并沒有隨著年齡的遞增而遞增,反而年齡越大的學生越選擇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等不良思想[1]。以上種種,無論是法治意識上還是法律行為上都反映出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客體的素質不容樂觀。
(三)困境之三:法治教育介體缺乏科學性
教育介體指的是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當前高職院校法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重認知輕體驗的教育方式偏差,內容偏重理論和法律常識教育,方式大多采用課堂教育形成開展。雖然課堂教育具有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通過面對面授課的直接體驗,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有助于學生盡快形成相關法律知識系統,但是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體現,特別是大部分非法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體現為主動思考不夠,大多是被動地接受,缺乏學生的主體參與。缺失參與過程的情感體驗,難以產生情感的共鳴,導致教育方式單一落后。法治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需要在反復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由于法制教育主體專業性的缺乏,組織學生開展法治實踐的機會必然不多,法治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進一步培育,容易造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稍微復雜點的法律問題就不知所措,不能快速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困境之四:法治教育環體支撐性不夠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2]。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社會法治環境雖然不斷改善,但執法、司法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司法實踐中的沉疴痼疾短時間內難以消弭,南京彭宇案、孫小果涉黑案、聶樹斌案等一批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案件,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會,潛伏于人心。一些法治意識不強的影視作品,沒有顧及部分高職學生心智不全的弱點,也將高職學生解決糾紛引入“掐架、約架”等錯誤方法的歧途。同樣,校園法治環境的熏陶不夠。2014年起,各高職院校雖然陸續建立和完善了以章程為統領的學校管理制度體系,但是各校按照章程辦事、辦學的情況參差不齊。學校是個迷你法治社會,對學生來說,法治環境的影響始終環繞。
二、產生原因分析
(一)法治教育理念滯后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發展起步較晚,各方面還不夠完善。法治教育區別于高職院校一般的技能培養和培訓,是一項貫穿學生學業始終的教育。不少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畢其功于一役,試圖通過一學期的課堂集中教學,達到培養學生法治素養的結果,期待播種與收獲同時進行,而忽視了長期培養。而且,在法治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法治知識的灌輸、輕法治素養的培養”的現象,簡單地通過法律基礎知識的傳授來完成的法治教育,淡化了法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政治教育功能,缺失對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二)法治教育目標缺乏層次性
教育目標是教育者在自己的思維中所欲望達到的結果預期。教育目標是法治教育的原點和出發點,最終決定著高校大學生人生軌跡和方向,這也將決定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載體等的選擇與優化。離開了教育目標的指引,高校法治教育勢必將偏離教育的根本方向。當前高校法治教育是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開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終教育目標是一致的,但是二者也存在不同的側重點;當前很多教育者將二者各自所具有的教育目標混為一談,淡化差異的現象比比皆是,法治教育目標缺乏長遠規劃和層次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間的教育目標區分度變得不夠清晰。高校法治教育目標要結合法治教育自身來制訂符合實際的教育目標,才能確保法治教育實現自身的教育目標。
(三)法治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
教育內容是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欲傳遞給教育對象的知識觀念。當前高職院校開展法治教育的主課程是開設在大學一年級上學期,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2015年修訂版教材中,有關法治教育的內容只占了整本教材八章的最后三章,章節標題分別為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樹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權威與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內容涉及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婚姻家庭等領域、法治精神和法律制度等30多個法律文件和100多個重要知識點和概念,要想把這些內容融會貫通在僅有的10個課時里,對授課教師來說,挑戰巨大,甚至有些老師認為教學任務根本無法完成,授課只能泛泛而談。高職院校結合院系開設專業特點,開設了與各自專業相關的專業法律課程,但是由于教師教學也通常以課堂理論灌輸為主,將實踐教學和體驗作為輔助行為。除了法學類專業的大學生對法律內容熟悉外,其他學科大學生依靠僅有的課程內容是很難完成法治教育目標和法治素養培養的。
(四)法治教育資源缺乏協同性
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3]。當前高職法治教育資源包含有形和無形、顯性和隱性、現實和虛擬、校園和社會等,各資源之間存在各自為戰、互不連通的現象,雖然某個單體資源也發揮了作用,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整合各類資源的意識不強、能力有限,一些教育資源成為孤島,資源之間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導致資源整體效率不高、協同性缺乏。
三、應然路徑
(一)路徑之一:突出協同,提升法治教育主體的專業性
新時代,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是既具備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處理問題,又具備良好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素質的教育者。第一,加強相關教師的培訓,尤其是思政教師和專職輔導員。學校應給予這些教師更多的學習機會,從而快速提升自身的法治教育專業水平。第二,邀請社會相關單位以及家委會中具備法律素養的家長走進校園,與學校專職法治教育老師組成混編師資團隊,提升法治教育的專業性;邀請檢察官、法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等社會單位中具有豐富法治工作實踐的工作人員走進校園,或利用“兩微一端”及新媒體平臺,就青年學生普遍關心的影響力大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以案釋法,增強釋法的能力。第三,參照《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中的有關規定,在完成政治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學時的基礎上,確保全體教職員工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學時的業務知識和法律法規培訓,建立新任教師入職、教職工職務(級)晉升向憲法宣誓制度,把法治教育納入教職工新任培訓、任職培訓的必訓內容。
(二)路徑之二:突出中心,提升法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學生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以及二級院系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在規章制度建設中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制定班級管理規定、學生行為規范,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用法的熱情。
第二,在學生違紀處理等工作中,根據違紀情節,學校應分層次舉行學生參加的聽證會,聽證會上由當事學生先對事件的情況進行陳述,并表達理由和認識。參與聽證會的學生代表、教師代表也能當場發表自己對此事的意見,真正通過學生違紀處理達到教育違紀學生本人及他人的目的。
第三,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做好法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把科技法律、生態法律、網絡法律等納入法治教育的范疇,舉辦各類專業法律事件模擬法庭、辯論賽等,學生通過搜集、學習相關知識,親自扮演審判長、審判員、人民陪審員、原告、被告、訴訟代理人等角色,了解、模擬、體驗整個庭審過程,起到培養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的效果。
(三)路徑之三:突出教改,提升法治教育介體的可靠性。
遵循人的學習和實踐的兩重社會性。第一,高校應發揮法律基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結合專業情況,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法治觀念為目標,對課程進行項目化設計;第二,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充分挖掘產業與專業課程的法治資源,充分認識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學校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第三,構建法治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提高主題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形式的實踐教學在法治教育中的比例,將法治教育課堂開設為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法治辯論賽。法治之美,在于釋法說理,通過法治實踐活動,架起法言法語與學生之間的橋梁[4]。
(四)路徑之四:突出塑造,提升法治教學環體的支撐性。
第一,學校應堅持以章程為統領,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讓學生參與學校的規章制度、人才培養工作方案的廢、改、立,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激發學生學法用法的熱情;第二,完善學生權利申訴、救濟機制,法諺云:“無救濟即無權利”[5],學校要真正發揮學生權利申訴委員會作用,一旦學生權利受到侵害,即啟動相應調查處理程序,及時平息矛盾糾紛,維護學校各方的權益和穩定;第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指導校園法治文化環境建設,充分利用校園融媒體平臺,開展學校的法治宣傳工作;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法治教育社團,結合校園文化活動,合理安排和實施學生課外法治實踐活動,將高職學生安身立命的權利義務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理念的教育、結合、滲透、穿插到學校各類文化活動中,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第四,積極發揮社會法治教育功能,努力做到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多角度開展法治教育,實現法治教育的多角度延伸。
參考文獻:
[1] 王保純. 法治教育:我們還缺少什么[N]. 光明日報,2014 -11-25(1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 聶峰英. 基于協同聯盟的圖書館服務創新實踐[J]. 新世紀圖書館,2016(01):36-40.
[4] 中國法院網. 法治之美在于釋法說理[EB/OL]. (2018-10-10).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10/id/3523421.shtml.
[5] 姜洪友,張開駿. 高校法治校園建設構想[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4):128-129.
(薦稿人:劉軍華,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