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舒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能力本位視角下開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有助于按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特點深入性的培養學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職業院校在教育工作中應該重視能力本位教學理念的運用,重點關注學生職業能力、專業能力的發展,構建完善的能力培養工作模式和機制,不斷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能力本位教育具體指將職業工作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等作為核心,組織開展課程教學活動的教學體系,其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職業崗位能力,基本涉及與職業崗位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與職業崗位相關的工作態度、與職業活動領域相關的經驗、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的反饋評估等,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能力為本的專項能力,而若干專項能力是綜合能力的基礎,在對綜合能力進行整合的基礎上能形成職業崗位能力[1]。能力本位教育活動的開展將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根本目標,強調教育活動中課程的組織規劃和教學體系的設計應該重點關注崗位需求的變化,并將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目標,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基礎對教學目標、教學課程、教學組織內容等進行細化,教學考核的重點也是學生是否達到了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2]。能力本位教育認為應該將職業崗位能力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并且課程設置方面要轉變傳統以學術知識體系為基礎的情況,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要踐行科學管理的思想,引入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希望教學活動的設計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重新按照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對課程進行規劃,保障教育活動的開展能實現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目標[3]。
職業院校在教育工作中構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將學生能力的發展作為基礎,更好地進行教育目標定位、課程體系的構建、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
職業院校在構建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學生專業未來對應的崗位工作合理設定相關的教育目標,真正意義上根據市場與崗位的人才需求來更好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更好地確定理論教育工作、實踐操作教育內容。在構建能力本位育人機制的過程中,還可以按照育人工作特點和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學、實踐操作計劃方案,更好地為培養學生崗位工作能力、職業能力提供服務,使得教師與學生都可以有著非常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學習目標,并且這些目標都是將能力本位作為基礎,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和進步[4]。
職業院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過程中,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機制和模式,能夠更好地將就業作為導向建設其中的課程體系,設計模塊化的課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程內容,而是真正意義上按照市場對于人才所提出的職業能力發展要求合理性的設置課程模式。與此同時,將能力本位作為基礎構建教育模式,還能夠按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特點等,構建完善的能力培養課程體系,重點發展學生的學習、實踐操作、技術應用、創新創造等能力,增強未來發展過程中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促使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5]。
職業院校構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教學模式,能夠按照學生能力的發展特點為其營造和真實工作環境相關的情景、氛圍,使得學生在情景中對未來職業崗位工作有著深入地了解,反復性參與訓練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深入掌握某些職業的技能、專業知識、提升實踐操作的能力和素養,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專業素質,具有一定的實踐技能培養作用。
上述研究和分析了職業院校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的能力本位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能力本位人才培養的意義和作用,下面提出幾點針對性的建議和措施,旨在為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構建、設計提供一定的幫助:
職業院校是專業性人才的培養的專業院校,因此應該以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培養為教學目標。明確此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職業人才培養規劃,將此規劃應用在職業學生教育中,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效率與質量。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需要考慮到人才培養計劃的實際應用性與可行性。首先,教師應該深度了解校內目前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學生能力培養需要在實踐中完成,因此職業院校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為教育重心,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具備專業實訓基地與實驗室;需要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的校企合作與學生專業契合。這樣才可以確保職業院校制定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具有可行性,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工作也可以得到相應保障。其次,教師應該以科學的方法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確保整個計劃是以整體職業教育體系出發,其中應該包括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高效的專業性人才培養模式、精準的師資力量定位以及完善的課后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并且采取漸進式、階梯式優化傳統職業教學體系。
落實能力本位教學理念,是通過提升實踐操作課程的占比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學生實踐能力與自主能力的養成。這與傳統教育理念以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形式截然不同,在以往的職業教學中,很多職業院校打著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的旗號,卻沒有引進與之相符的先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仍然以理論課程為主,部分院校甚至不具備實踐操作設備,在理論課程教學中與學生空談實踐操作的重要性與各項實踐環節,且不說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理論灌輸的方式本身就與實踐操作的感覺差之千里。拋開教學設備不談,這部分職業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也很堪憂。因此職業院校應該以能力本位為教學理念,在確立與學生實踐能力為教學重心的基礎上,應該加大力度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與職業教育相關人才,一方面通過提升教學設備的專業程度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實操能力提升學生教育的實效性。為達到這一目的,職業院校應該積極構建“雙師型”教師團隊,也就是積極開展校企聯合,由職業院校的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教師隊伍,在開展具體教學工作時,高職教師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而企業技術人員則承擔更多實踐技能傳授任務,通過此種方式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育充分整合在一起,這樣不僅讓學生接受到更加專業的實踐教學,而且合作企業也可以為職業院校提供所需的技術教學設備,為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提供基礎保障。
為了更好地構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將學生能力的提升作為重點,強化教學方式和評價手段的改革創新。首先,職業院校應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形成正確的職業能力觀,將促使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作為先導,形成科學化與合理化的職業能力觀,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培養社會領域、行業領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真正意義上促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研究判斷能力、創新能力的良好發展[6]。其次,在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改革的過程中,還應該積極宣傳繼續教育、終身學習的相關理念,要求教師繼續學習能力本位的教學專業知識、技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重點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例如: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專業對應的崗位職業特點、工作特點等,編制情景化、項目化、角色扮演等實踐性的教學方案,利用不同的教學措施和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專業發展能力。與此同時也可以采用問題驅動型教學法、游戲化教學法、創新比賽教學法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學習與掌握實踐技能,促使學生職業技能、實踐操作水平的良好發展與進步。最后,在改革創新教學評價方式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學生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工作人才需求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將理論、實踐技能的考核相互整合,采用階段性、綜合性、終結性的考核方式,設置課堂、實踐操作、實訓實習的考核評價模式,確保在新時期的環境中能夠針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技術能力進行合理的評價,以此來評估學生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改善自身學習模式和能力發展形勢[7]。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構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與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綜合素質,還能增強人才培養工作和行業、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為社會與行業培養優秀人才。因此,在職業院校發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的構建和設計,真正意義上按照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特點與規律,構建完善的能力本位育人模式,改革創新教育手段和評價方法,建立完善的育人體系,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