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雅(黑龍江職業學院)
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解讀,設置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歸思政體系老師授課,而會計專業課由會計體系老師授課,將兩門課程分模塊教學,很少有老師將二者一起協同。并且思想政治課程一般設在第一學年,部分會計老師認為該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牢會計專業基礎,甚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本門課程教授范圍內,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在剛進入高職學習階段沒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整個大專期間缺少奮發圖強的動力,難以培養高素質的會計專業技能人才[1]。
目前,高職院校都在擴大招生,以黑龍江職業學院為例,學生來源不同,部分通過高考招錄,部分來自單招,比如職高、中職以及社會人員等。面對復雜的學生基本情況,學生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征: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在頭腦認識當中認為公共課沒有專業課重要,因此輕視公共課;學生的自律性差,在信息化時代容易沉迷于網絡,借上課之由翻看一些小視頻,注意力嚴重分散;學生受到網絡信息影響,僅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知識點掌握也是一知半解,很少關注國家基本國情和發展戰略。
高職院校老師絕大多數都是全職老師,有少量的兼職老師。兼職老師認為授課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專業技能,時間非常寶貴,僅僅與學生交流專業課內容,很少交流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也不想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培養學生。而全職老師往往要面對學校的職稱評審、科研等方面壓力,沒有更多精力深入學習思想政治內容,除此以外,全職老師僅僅是在考取教師資格證中淺顯的學習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深刻掌握,長此以往,老師自身政治素養下降,導致學生難以享受到會計專業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
《稅費計算與申報》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要求學生應當具備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等高尚品質。但是長期以來,學生品質教育與核心課程教育想脫節,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建設的要求,在實現讓學生學會納稅申報等專業課程目標時,還應當注重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精神,將知識目標與價值觀念相結合統一。
基于高職院校學生自律性不強,沉迷手機等不良行為習慣,想要傳授知識,必須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課堂學習的魅力,結合《稅費計算與申報》這門課程的特點,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合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最終提升學生納稅技能,建立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
結合《稅費計算與申報》這門課程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作用。
高職會計專業培養人才目標是培養德育兼備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課程思政”背景,重構《稅費計算與申報》課程目標[2]。第一,提煉出相關的思政目標;第二,將相關的思政目標分解到每個不同教學章節當中。在提煉思政目標時,應當從三個角度出發設計:首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融入,包括愛國等核心理念,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念,鼓勵大學生爭做合格時代接班人,“青年有理想,國家才有希望”;其次,在職業道德層面,愛崗敬業、誠信自律才能夠立足,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最后,在個人層面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技能,積極踐行工匠精神。
在將思政目標分解過程中,需要將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形成協同效應,比如學生初始接觸《稅費計算與申報》這門課程時,在講解稅費發展歷史過程中,通過介紹“初稅田”、秦國“商鞅變法”《田律》“一條鞭法”等方式體現具有時代特征的稅法,再舉出如“白毛女”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了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體系,圍繞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發展,完善財產稅、進出口退稅等稅制。伴隨著國家的發展,稅制發展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深刻體會稅制發展與國家未來發展的聯系,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稅法、認識國家未來發展命運,逐步建立責任觀。
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納稅人“誠信”納稅。比如企業如果有不良繳納稅款記錄,企業信用等級就會發生變化,企業購買發票、開具發票額度就會受到限制等不良影響,因此,開展該門課程時需要融入社會注意核心價值感念思政元素。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我國建立的消費稅只針對一些物品進行征稅,比如超豪華小汽車、珠寶玉石等高消費商品,或者是能夠對環境產生破壞,如木制性一次性筷子、油漆以及煙酒等物品。國家針對特殊物品征收消費稅的目的在于調節消費行為,促進節能環保,間接引導投資分流,緩解部分收入不公平現象。作為大學生,剛脫離家庭步入社會,每個月可獨自支配零花錢,自控能力不強,而且面對社會攀比之風的影響,很難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甚至出現一些新聞媒體曝光的賣腎買蘋果手機、賣卵子買LV包等不理性消費行為。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念顯得尤為重要。
引入創新理念。在企業所得稅過程中,研發費用可以加計75%扣除,這項政策對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轉化產生重大影響。結合華為企業研發費用占所有費用比例,引申美國制裁華為背后原因,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并指出創新是技術發展的原動力。企業創新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同樣個人的創新能力提升有助于保持自己優勢。引導學生建立創新觀念,在扎實掌握基本知識點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比如利用學習的稅法知識,為未來工作單位合理進行稅收籌劃。
建立科學環保觀念。自2018年以來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并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積極治理環境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污染環境的企業提高稅收力度。結合現代生態環境問題,比如冰川融化、核污染等危害生態環境現象,間接造成人類疾病率增高帶來的不良隱患問題,國家征收環境保護稅的用意在于保護生態環境。引導學生不要亂丟垃圾,保護身邊生態環境,用自己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
《稅費計算與申報》這門課程中實訓內容十分重要,通過給某一企業申報稅,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規范意識、團隊合作意識以及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比如學生在開具發票時,首先需要與會計溝通,當期企業是否發生了真實的交易業務,是否按照會計準則做賬,這鍛煉了學生的合規性意識。在判斷上述操作無誤后,學生開具發票需要核對發票品種、數量、單價以及稅率是否使用,有無特殊的優惠政策,鍛煉了學生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學生在準確無誤的開具發票后,需要將發票交給業務人員或者郵寄,并最后確認發票是否收到,該過程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課堂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場地,需要結合多種教學手段與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4-5]。首先,與企業或者政府部門展開合作。通過邀請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進入校園進行文化講座,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社會所需人才具備的思想道德品質;或者邀請稅務局專業人員進行納稅申報的實操教授,組織整堂課的納稅活動,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會正確核算稅費并且順利申報的流程,了解稅費申報的全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其次,開展信息化的教學課堂。目前企業學校都具備相關的信息化納稅申報軟件,比如采用科云財會職業能力平臺、會計技能平臺等操練模擬真實業務,通過接觸企業的購銷合同、技術服務合同以及咨詢服務合同,根據合同來申報企業的印花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謹慎細致的職業素養;根據實訓業務設定評價分數,可以避免盲目的評價學生,打造公平的學習氛圍。強化對稅法認知,加深對工作崗位熱愛。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承擔著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重任。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稅費計算與申報》能夠讓學生掌握納稅申報等基本操作技能,培育學生敬業、細致等職業精神,同時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深刻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