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丹(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社會中的經濟活動也在急劇增加,使得熟悉商業交易、經濟活動規則、善于處理商業活動以及業務管理的經濟管理類人才成為了目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對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的方案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經濟活動的需求,所以要不斷的完善經管類人才的培養方案,而且還要站在企業家特質視角下,對經管類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設計[1],通過對培養方案結構模式的確定以及技術路線進行確定。
企業家特質,也就是企業人才對經濟市場的獨有的看法,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便需要具備四種核心特質。
企業家特質一:對經濟活動的預見性和十分敏銳的感知力。作為一名十分優秀的企業家,不能夠總是對過去的成功事件念念不忘,致使對目前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遲緩。恰恰相反,他們的預見能力和感知能力十分的強大,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們都能夠從中找出隱藏的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同時,他們也不會只關注眼下的規劃,而是致力于未來,在機遇到來之前便提前做好面對一切的準備,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不僅如此,他們對市場中的每一個信息變化都十分的敏感,能夠通過任何一條信息,做出最為準確、合理的規劃。
企業家特質二:對經濟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的辨別。作為一名十分出色的企業家,在機會來臨時,第一反應考慮的不是能夠盈利多少,而是這里存在的風險程度有多大,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一位優秀的企業家要善于對風險進行規避。如果企業家只是一位的去冒險,他可能獲得相當可觀的利潤,但是到最后也可能一無所有。如果經營企業只懂得冒險,那么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不會很高,企業也不會發展的很遠,只有懂得規避風險,嚴格謹慎的做出每一個決策,才能夠讓一個企業家不錯過每一次機會。
企業家特質三:一位企業家應具有使命感和駕馭的能力。如果一位企業家沒有使命感,那么他便不能實現突破,便不能夠從其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因此,一位企業家要想獲得更高的成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便不能夠逃避,應該迎難而上。而駕馭能力,主要是針對企業家對語言、管理、協調等方面能否熟練的駕馭。具有使命感和很好駕馭能力的企業家能夠充分的把握住每一次機會。
企業家特質四:擁有道德力量和個人品格魅力。如果只是一次性買賣,那么道德力量和個人品格魅力的作用便沒有什么用處,但是如果想要將企業發展的更加壯大,走的更遠,道德力量和個人品格魅力的作用便會隨著企業發展的時間慢慢的顯現出來,而且與企業發展時間的長短是成正相關關系的。企業發展的規模的大小以及企業發展層次的高低,基本取決于一個企業家道德的力量;而人格魅力便決定了有多少人愿意幫助或者和他一起去完成高遠的目標。
首先,為人才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指出,每一個健康的人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的統一體,要想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便需要進行自我實現[2]。所以,要想培養經濟管理類人才,便需要在一般的發展的基礎上,從培養重點出發,針對每個人的潛能,提供多元化和選擇性的受教育方式,以此來促進經管類人才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和期望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企業家特質視角下的經管類人才培養應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并提供動力源泉。
其次,將人放在培養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讓經管類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生命價值,將培養與人才的價值觀、幸福感等方面進行有機結合。所以,對經管類人才進行培養的時候,不僅要尊重人的主體性以及自主性,還要將人才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其主觀能動性進行著重培養。
最后,將培訓者在培訓中所占的主導作用發揮出最大的效用。發揮出培訓者的主導作用,不僅可以幫助人才在接受培訓過程中主導地位的建立,還能夠幫助人才進行全面發展。同時,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能夠單純的傳授人才一些理論上的知識,還要引導他們進行自己思考,為人才的學習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議,提升人才經濟管理水平。
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進行培養與其他普通教育是不一樣的,普通的教育一般僅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企業家特質視角下的經管類人才培養應將其定位在為經濟建設以及促進社會發展培養全面的應用型人才,這不僅包括基礎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在實踐中的應用,例如: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踐內容[3]。因此,在實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的時候,首先應突破傳統以理論知識進行傳授為主的理念以及課程模式,需要根據企業的需求,以及市場變化進行人才培養;其次,設計的培養課程內容應將職業能力作為主要的教授內容,在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最后,對于人才培養課程,應體現出理論實踐有機結合的模式,做到理論知識能夠在實踐中應用,而不僅只是紙上談兵。對于經管類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對其進行理論知識以及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應用。
一套專業的培養方案結構模式的建設,應該既包括對專業課程的結構模式的建立,同時也要對教學方式以及規劃結構模式的建立。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單向教授的過程,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會使得學生出現明顯的叛逆心理,而且,這也滿足不了目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傳統的課程設置一般采用的都是樓層式或者平臺式的結構模式。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部分大學又將課程按照層級關系、專業技能等進行改革,形成各個模塊,然后再將模塊進行重新組合,形成課程體系。然后,隨著教育不斷的改革和發展,課程模式又不斷的進行改變,在模塊式的課程體系之后,又形成了平臺與模塊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目前,各個院校正在使用的課程體系是根據學科的類型進行分配的,通過融合和傳授的方式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同時在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一課程體系結構模式進行教學。這種課程結構模式是將普通課、專業課、各種學科都融合在一起的一體化的結構模式。而這種一體化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式,正是按照企業家特質視角下的經管類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定的。
理論的課程體系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便可以顯示出專業素質的水平、企業家特質的教育與培養的地位,同時也可以體現出對經管類人才培養設置的專業的靈活性以及個性化,這不僅能夠應企業、市場發展需求培養人才,還對傳統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式進行了優化。在將具體的課程體系設置好以后,就需要將細節進行具體化。首先,可以對學生是否具有企業家特質進行測試,然后幫助學生做如何擁有一名優秀的企業家特質進行設計規劃;其次,進行理論教學,讓學生清楚的了解什么是企業家特質、如何擁有企業家特質、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知識等[4];再次,在學生將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都掌握以后,在進行測試,然后查缺補漏,進行一次企業家特質測試,之后讓學生開始實踐,例如:場景模擬、到企業單位進行實戰;最后,依據學院要求完成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家特質視角下的經管類人才培養,不應只局限于理論知識,最重要的應是實踐知識,同時還要將培養企業家特質這一目的融入到教學當中,從始至終都要明確這一目標,還要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使得理論知識、實踐知識與人才培養的能力共同提升、相輔相成,通過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結構模式,使得經管類人才培養能夠符合社會、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