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瀾學校 馮瑩瑩
大腦是人體構造中最神奇的部分??茖W研究發(fā)現,人們在進行感知和思考時,大腦會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隨著感知和思考的深入,大腦的深層意識會被激發(fā)出來,并且這種深層意識會隨著感知和思考長久地存于大腦的潛意識之中。隨著人們對腦科學的不斷深入研究,這些成果也被運用于課堂教學。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學習猶如譜寫一曲大腦的“樂章”。由教師的“指揮棒”引領,遵循大腦感知和思考的“旋律”,組織好大腦感知和思考的“節(jié)奏”,譜寫大腦感知和思考的“音符”,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演奏者”。下面以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簡單的乘法和除法實際問題》一課為例,聯(lián)系我校“腦科學”課堂教學的實際研究,淺談如何通過情境引領“三部曲”,設計出在“腦科學”引領下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高效的數學課堂。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復習簡單的乘法和除法應用問題,讓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這又是一節(jié)復習課,低年級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暫,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同時還要考慮到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我以新課標要求為抓手,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教學目標,給這節(jié)課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情境——“尋找藏寶圖”,在“探險”的旅程中,學生能夠參與課堂,積極地傾聽、思考、反饋,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合作探究會更有效。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將在課堂伊始就調動起學生進行積極的“腦活動”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將枯燥的復習變?yōu)閷W生的主動探究,進而讓學生產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
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把握好“度”,有效的情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橋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還要避免出現學生的注意力完全在情境中的情況。本節(jié)課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我認為可以基于腦科學的研究,從腦的三部曲出發(fā):
“旋律”可以說是課堂的靈魂,課的開始就要深深地調動學生思維的“主旋律”,讓學生覺得復習課也富有挑戰(zhàn)性。而這種“挑戰(zhàn)性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并提高學生腦活力,激活“腦”的機能。腦科學研究發(fā)現,人的大腦中有“藍斑核(LC)”和“視交叉上核(SCN)”這兩個特殊部位,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誘發(fā)了我們大腦思維的改變,從而使我們的大腦更富有“生命力”。下面我就用一段充滿挑戰(zhàn)趣味的導入撥動學生感知和思考的“旋律”。
【片段一】
談話:孩子們,今天我們要來一次探險旅行。看,這是一份邀請函—親愛的同學們:
我是愛探險的朵拉,想邀請大家一起去探險。我發(fā)現森林深處有一件神奇寶貝,于是繪制了這件神奇寶貝的藏寶圖。不過這張圖被人破壞了,想請小朋友們和我一起恢復這張藏寶圖,到森林深處找到這件寶貝,你們愿意嗎?
那就讓我們按照這份殘缺的路線圖向森林出發(fā)吧!
思考:充分抓住低年級學生愛幫助人的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tài),分泌出更多甲腎上腺素為課堂教學服務,使學生的大腦更加興奮,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感受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樣的導入遵循兒童的腦思維的“旋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節(jié)奏是“腦課堂”教學的骨架。調動好學生腦感知和思考的“節(jié)奏”,才能更好地提高“腦課堂”教學的效率。研究顯示,大腦活動效率和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處處相通。由此可知,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很有必要,它間接或直接地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學生“腦活動”相匹配的情境,組織好兒童腦的思維“節(jié)奏”,使腦活動效率提高,腦潛能被激活,在潛意識里獲得大腦支持。
【片段二】
探險旅途中,將學生愛吃的蘋果作為尋找藏寶圖的第一個線索,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找出相應條件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條件之間的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綠色小分隊設置的關卡,讓學生通過闖關游戲,掌握解決簡單乘法和除法實際問題的方法,明白它們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樣既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調動了學習興趣,更主動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
思考:多種關卡的設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腦思維“節(jié)奏”被調動起來,在不斷的自主探索過程中將知識自然而然地內化,搭建的知識框架更牢固。
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不可能始終處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tài)。注意力具有指向性,腦思維也有工作的“節(jié)奏”。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讓學生注意著什么,刺激大腦的幅度恰到好處,把握腦思維的律動。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課堂練習融入其中,腦思維的“節(jié)奏”不斷跳躍,同時還要讓學生科學、自主地用腦,要讓大腦有適當的作息。
音樂的美是由每個音符譜寫而產生的,大腦中的神經元就是一個個“音符”,讓“腦科學”課堂上的知識得以快速地傳遞。學習的知識增多,突觸的數量也不斷增長,腦思維就更加活躍。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刺激”學生,開啟學生的深度思維之門。
【片段三】
活動一:
預設:綠色小分隊出動啦!這里有三句話,誰能讀給大家聽?
提問:這三句話里隱藏著三個數學問題,你發(fā)現了嗎?你能從這三句話中選擇兩句作為條件,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誰來解決他的問題?
思考: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經過第一次教學實踐,發(fā)現規(guī)定學生提什么問題會束縛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由學生作為小老師,自己選擇條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實現學生是主導者,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
活動二:
預設:這兒還有剛才摘的蘋果。這么多蘋果,誰愿意幫助我分分?你想怎么分?這里一共有42 個蘋果,平均分給7 個小組,每組能分到多少個蘋果?
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每位同學能分到多少個?
提問:要解決“平均每位同學能分到多少個蘋果”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條件?還需要補充什么條件?
思考:本題是一道連除問題。開始備課時,按固定的思維,告知學生每組有3 位同學,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經過教學實踐后反思,嘗試讓學生補充條件,既是這節(jié)課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也為學習“7 的倍數”做好鋪墊。得出結論:每位同學分到的蘋果數也不同,由此讓學生知道補充什么樣的條件對于解決問題很重要,從而誘發(fā)“腦神經”的傳遞。
“腦科學”課堂教學研究表明,大腦受到外界刺激的次數越多,腦神經的傳遞就越發(fā)達,當大腦處于傳遞狀態(tài)下,它將會呈現出一種驚人的能力。數學學習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進行,但它絕不是簡單的行為。高效的課堂教學,是要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的過程,而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腦科學”的教學情境中享有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
總之,對大腦的塑造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兒童正處于關鍵期,教師要掌握腦的“三部曲”,探索大腦學習的原理。教師應當不斷反思總結,學習腦科學研究成果,更科學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開發(fā)學生的大腦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