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許鎮人民路小學 張 健
基于小組合作之下的分層教學,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差異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交互式學習,更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以及數學素養的提升。
小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并不是特別強烈,很多時候,興趣便是他們學習數學的主要動力源泉。不僅如此,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需求也不盡相同。在這些興趣傾向的作用下,學生的認知發展也會出現差異。為了保障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就可以靈活運用小組合作進行分層教學,以期讓不同的學生獲得興趣滿足感。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四上“認識平行線”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完善學生興趣需求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平行現象,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需求進行分組。平行線教學是平面幾何的一部分內容,基于不同學生的興趣所在,就可以選擇圖形、實物和具體的情境來進行分層分組。有的同學情感比較豐富,因此就可以用故事形式導入平行線的學習;有的學生需要具體的實物支撐,就可以用兩根木棒進行探究;有的同學喜歡在圖形上直接思考,就能夠以此為切入。考慮到這些不同的興趣需求,學生才更加愿意參與課堂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地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有的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強,對于題目表述的感知便比較清楚;有的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好,即便沒有直觀的圖形也能明確內部的構造;有的學生有較強的邏輯判斷能力,在應對綜合性問題時條理十分清楚。對于學生這些不同的能力表現,以分層教學來發揮學生的能力優勢,并且借助有效的評價來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能力需求。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四上“簡單的周期”的時候,就應該重視學生能力需求來推動分層教學。解決這部分問題,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原有的能力不盡相同,看待周期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有些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強,對問題答案便一目了然,也有的學生表達能力充分,用口述的方式就能總結出周期的規律。基于這些不同的能力分層,教師就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的評價方式。對推理能力特別強的小組,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延伸,而對于觀察能力薄弱的學生,則可以用圈畫的方式,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發現周期的規律,基于不同的評價標準來切實滿足不同分層的能力需求。
分層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但教學并非只為了發揮學生的長處。事實上,“分層”的最終目的是“不分層”。要想實現這種局面,就要客觀地分析學生的劣勢,并通過分層教學的方式來彌補學生的數學學習短板。而從分層的依據來看,很多情況下,這組學生的短板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組學生的優勢,因此,將分層教學置于整體之中,通過問題的鎖定來實現合作共贏,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六上“百分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可以明確彌補學生短板給教學帶來的有益之處。本部分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理解百分數意義的前提下正確讀寫百分數,體會百分數與生活的聯系,并且明確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有的學生對分數的掌握就不夠熟練,在學習百分數的時候就應該以打牢基礎為主。因此,在完成基本教學的前提下進行分層練習,并且以班級整體為合作方式進行適當的短板補充更容易實現問題突破。比如對“三天打魚兩天晾網”的問題理解,就可以合作明確60%和40%與這句話的關聯,從而實現數學學習的活學活用。
總而言之,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分層教學,更能夠讓學生的興趣需求、能力需求得到保障。通過分層教學補好學生的短板需求,既是對學生個體的促進,更是對學生整體局面完善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