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小學 楊 蘇
數學文化作為教材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個教學中。我們需要利用數學文化來實現這一目標,讓數學文化的種子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外到課堂內,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學過程中,適當介紹數學文化中的數學概念、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是源于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借助相關的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可以讓枯燥的學習生動起來,讓學生更加好奇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激發更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統計大小月的規律以及二月的特殊性,結合平年、閏年的相關由來向學生介紹我國獨特又先進的農歷知識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熱情,達成更理想的課堂狀態。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可以介紹中國古代文化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諺語中“無規矩不成方圓”等對圓的文化方面的解讀與應用。在“圓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中介紹《九章算術》和數學家劉徽、祖沖之等偉大數學家的故事及其研究經歷,結合國外數學家研究歷程,讓學生明晰圓周率的發展歷程,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和古典數學的一致性。
在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之美,提高其審美能力與美學意識。例如,在“圖形的旋轉與對稱”中,在學習軸對稱之余,還可以補充旋轉對稱、中心對稱、輻射對稱、左右對稱等,并介紹生活中風扇、建筑物、海星、水母、人等具體應用的實例。在“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教學中適當豐富一些數學文化知識,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規律之美。在“因數和倍數”的教學中介紹偉大的數學家及其發現的完美數,體會完美數的特殊存在及其有趣的性質。
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生活實際才能對學生產生數學文化的啟迪與熏陶。例如在學校舉辦數學史、數學家故事大賽,還可以通過數學文化手抄報、數學文化知識沙龍等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加近距離地接觸數學文化,更好地理解數學、愛上數學,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小學數學教學早已不局限于單純地傳授數學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如數學的理性精神和思想方法已上升到相當重要的地位。融入數學文化的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數學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體會數學文化的古老與厚重,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理性創新精神和獨立人格。
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和形式,在呈現方式上讓學生更加耳目一新,讓課堂教學的人文氣息更加濃厚,課堂的整體氛圍更加和諧。
小學數學課堂融入數學文化,推動了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優質轉型,豐富了小學數學課堂內容,讓教學環節各目標的實現更加有效,從而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時期的教學環境下,融入數學文化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夠熏陶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認識和了解數學,用數學發展的眼光解決數學問題,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領悟數學原理和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文化的滲透與浸潤下,文學素養和科學素養有機融合發展,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