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舟曲縣第二小學 黃珠面
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能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門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思維能力有著極高要求的學科,其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逐步深入的過程,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形成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講解“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先從最簡單的小數位數相同的加法和減法入手,如:6.5+4.2、9.8-3.6、3.8+4.2、8.5-6.7,讓學生明白最基礎的算理,知道小數的加減運算也要像整數一樣進位和退位。接著,適當增加難度:6.52+4.2、9.87-3.6、3.85+4.2、8.5-6.73,讓學生認識到小數運算和整數運算的區別。然后再給出以下式子:8.9+0.1-4.9-1.1、34.1+13.5+0.9、5.6+2.7+4.4、9.95-(4.95+3.14)、8.43+2.87+0.57+0.13,通過觀察,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其特殊之處。教師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讓學生按照學習加法運算定律的方法進行推理、驗證,讓他們在逐步深入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邏輯推理能力訓練。
教師要善于巧妙地借助數學模型進行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為小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在學習知識、思考含義和推理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
比如,講解“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直接給出了以下題目:“有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長都是20 厘米,寬都是10 厘米,將它們拼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各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發現?”有的學生認為既然是拼圖,那么拼之前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和與拼之后的正方形面積應該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直接計算20×10×2=400(平方厘米)。學生發現得到的結果正好等于拼圖后正方形邊長的乘積:400=20×20。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所以可以直接套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將長乘以寬轉變為邊長乘以邊長,也就是20×20=400(平方厘米)。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可以對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相關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記憶,也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師要善于引導小學生正確地思考相關的數學問題,帶領他們用更加理性和清晰的思路對數學問題進行推理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讓他們能夠在思維發散的基礎上得到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比如,在講解“找次品”的相關問題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最基本的計算推理方法,讓學生對“找次品”問題的思想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講解結束之后,教師給出以下例題:“現有10 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比其他的重),用天平稱,最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引導學生充分發散思維,思考如何通過推理找到更加便捷高效的解題方法。對于這種總數量為偶數的題,學生分析要先將其平均分成兩份,哪一份更重,就代表有次品,但接下來要從五個零件中找出次品,學生不知道該怎樣做了。教師可以稍加引導:“接下來要怎么測呢?要每次在天平兩端放一個,觀察是否平衡嗎?有沒有更簡單、步驟更少的方法?”學生經過點撥發現可以再將其分成三份,分別有2 個、2 個和1 個,將有兩個零件的兩份分別放在天平兩端,如果重了,就說明有次品,再一次稱重較重一端的兩個即可,如果兩端平衡,那么說明剩下的一個是次品。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不僅能夠對問題的核心產生更好的理解,也能及時地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而言之,邏輯推理能力既是一項基礎的能力,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學思維能力。擁有良好的邏輯推理能力,不僅符合新一輪教學改革的要求,也適應學生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的需求。因此,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最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日常的能力訓練,能夠用更加廣闊的數學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