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學府實驗小學校 劉 艷
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們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質疑的精神。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特別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在數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
好的數學課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產生的過程,最終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可以隨著教師的引導,慢慢深入核心知識,但也有少部分學生上課時就像是一個看客,看著別的同學熱熱鬧鬧地討論,聽著別人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自己的腦子卻并沒有轉動起來,不參與課堂活動。這時候,如果創(chuàng)造出一種辯論的氛圍,吸引了學生的興趣,那么整個課堂的氛圍就會活絡起來。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我給出三個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將圖形對折的基礎上,判斷它們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判斷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關于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學生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一開始,有一個學生說:“把平行四邊形對折后,發(fā)現它沒有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軸對稱圖形。”很多學生聽完后默默點頭,這時另外一個學生反駁道:“沿著折痕剪開,就發(fā)現它們兩部分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是軸對稱圖形。”班級里頓時安靜了,30 秒后,一個學生起來說:“只有對折后完全重合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剪開后再重合根本不符合要求。”此時其他學生紛紛表示贊同,有學生自言自語道:“剪開后這個圖形就不是原來的圖形了。”就當大家紛紛開始堅定“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時,又有一位學生默默地舉起手說:“長方形和正方形不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嗎?可它們卻是軸對稱圖形啊。”大家又陷入了安靜,然后開始有聲音冒出來:“菱形也是平行四邊形啊,它也是軸對稱圖形呢。”聽到這里,我即刻剪出了一個菱形,請一位同學驗證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大家都確定了菱形也是軸對稱圖形。最終,學生總結道:一般的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卻是軸對稱圖形。
這節(jié)數學課上,學生的質疑就像是一個突破口,讓更多的同學思考起來。正是這種智慧火花的碰撞,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軸對稱圖形的判斷方法也更加清晰。這樣的思考過程比我預期得更完整、更準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完整,思維越來越深入,這種學習數學的方式帶給學生的快樂感和滿足感,也是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學所無法匹敵的。
作為老師,我們在學生的心里是非常神圣的,似乎我們是不會犯錯誤的。之前,為了維護在學生心目中“高大偉岸”的形象,我總是要求自己不能出錯,后來我故意出錯,當學生找到我的錯誤時,學生臉上更多的是開心,有時候整個班級都是沸騰的,甚至因為我犯了這個錯誤而互相提醒對方不要犯這個錯誤。
例如,四年級下學期,在教授完“運用連除簡算法”這種簡便計算的方法后,給學生出了幾道類似的題目,其中有一道是:3200÷24。課堂上,我呈現出答案:
此時,有學生說:“老師,你們倆都不對,因為我驗算了一下,133×24 +1=3193,133×24 +2=3194,而真正的被除數是3200。而且我用列豎式的方法算出來,商和你們一樣,余數是8。”這時班級里沸騰了,有學生說:“余數8 肯定不對,因為無論是第一種方法還是第二種方法,你的答案中的余數都比后來的除數大,而余數應該比除數小!”好家伙,二年級的知識依然歷歷在目!當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四年級上學期學習過的“被除數和除數末尾都有0 的除法”在列豎式時是如何計算的,有一些學生似乎想明白了,以“3300÷40”為例,學生紛紛開始列豎式,最后寫余數時,學生都知道,雖然豎式里余數是2,但實際上真正的余數是20,為什么呢? 雖然一開始我們把被除數和除數的末尾去掉了一個“0”來簡便計算,也就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了10 倍,根據商不變的規(guī)律,我們知道商并不會改變,但是余數會跟隨著變化。也就是說,豎式里的余數2 也是除以10 之后的結果,那么原算式的余數要還原成2×10=20。這樣想來,方法一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了8,那么余數也要除以8,就變成了1;方法二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了4,那么余數也要除以4,就變成了2,學生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模樣!
從學生質疑老師開始,到互相質疑,再到解決問題,學生“無所不用其極”,利用以前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現在面對的難題,不僅把以前學習的數學知識又重新溫習了一遍,讓有些不太明白的知識變得通透,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強大的連貫性和內在的邏輯性,獲得了戰(zhàn)勝難題的滿足感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如果說質疑同學、質疑老師是學生在思考之后做出的“表達自己觀點”的本能反應,那么面對課本這樣的“權威”,很少有學生敢去“挑戰(zhàn)”它!實際上,書本上的東西并非無可非議的。你瞧,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法和除法》中《商的近似值(2)》,在學完《商的近似值(1)》后,學生已經知道要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算出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的商,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寫出結果。當學生讀完例題13 后,知道一個足球的單價是45 元/個,要求300元最多能買多少個足球時,學生借助口算和估算直接說出了答案,完全沒有用到筆算。考慮到這道題計算簡單的特點,我也沒有強求學生列豎式,而是打開課本觀察書本中已經列好的豎式。這時就有學生指出,根本不需要像上節(jié)課學到的那樣計算到“下一位”,也就是“十分位”,因為足球的個數肯定是整數,所以只要算完整數部分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余數是多少,我們最終的結果都只能選擇“去尾”,因為余下的錢不夠再買一個足球了。這位學生說得有理有據,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想出了與教材不太一樣的計算過程,但是結果卻“異曲同工”!誰說課本就是“權威”,我們必須按照課本的方法一步步走下去?大膽質疑課本,讓數學知識活起來,讓我們的思維活起來。數學來源于生活,最后應用到生活中去,我們從生活里積累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數學。
“質疑”不僅僅是“懷疑”,是在認真思考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深入思考、慢慢探索,最終成長的過程。當然,要想讓學生形成質疑精神,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如果老師只是教導學生“拿來主義”,那么學生更多的是“接受”,漸漸地迷信權威,最終喪失挑戰(zhàn)的勇氣和探索的精神。希望在今后的學習中,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大膽質疑,讓知識的學習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