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長沙鎮洋口港實驗學校 史婷婷
2011 版《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四能”的概念,將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放到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學生對問題的直覺和意識成為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觀察和思考,以推動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隱藏問題,將問題蘊含在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經歷情境,喚醒生活經驗,從而發現一些矛盾和不解,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的問題出現之后,教師可以客觀評價這些問題的價值,肯定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以此推動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度。
例如,在“間隔排列的規律”的教學中,我利用一些棋子在黑板上擺圖形,先擺了一個黑色和一個白色的棋子,接著擺一個黑色和一個白色的棋子,一些學生在看到這些棋子之后,馬上叫起來:有規律,有規律。于是我請學生說一說老師接著可能擺什么顏色的棋子,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判斷,學生結合之前幾個棋子的排列說出規律來。我肯定了學生的觀察,接著追問學生:“你們既然發現了棋子排列的規律,那么利用這樣的規律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呢?”學生沿著這個問題展開思考,并提出了“前100 個棋子中黑色和白色的各多少個”“照這樣排列,第20 個棋子是什么顏色”等問題,根據教學內容的設定,我引導學生重點研究了與本課教學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了初步的數學模型。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有兩個,一是細致的觀察比較,二是教師的推動引導。這些問題的提出與教師的引導相關,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這些機會來提升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度,從而推升學生問題意識的生長。
教師要善于營造好的問題情境來孕育問題,給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助力,讓學生可以先捕捉簡單的問題,再通過思考提出有深度和延展性的問題,逐步強化他們的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時候,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為了吃蜂蜜,熊大和熊二兄弟兩個都準備開墾一片田地來種花(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不相等),觀察這兩個圖形,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在看到圖之后,很快指出其中一塊田地是正方形,還有一塊田地是長方形。在追問學生想知道什么問題的時候,學生提出“這兩塊田地哪一塊更大” 的問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面對這個問題,有學生提出可以將兩個圖形放在一起比較,但是經過課件演示之后,大家發現重疊比較的方法不適用,因為長方形的長大于正方形的邊長,而寬小一些,所以無法確定兩個圖形的大小。在矛盾出現之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問題,由此開始了學習之旅。
疑問是問題的根源,除了面對學習材料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做法、不同理解也會造成疑問,從而推動更深層次問題的產生。教師要推動學生的廣泛交流和深入交流,讓學生涉及本質的數學規律,從而促進學生從“為什么”的角度去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布置學生課前預學了畫圓的方法,在課上,我針對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了指導,此后我通過課件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生活中畫圓的方法。學生在觀察這些活動的時候,發現了不同畫圓方法中的共性,有了這些發現之后,學生的交流活躍起來,他們開始討論另一種畫圓方法的原理,從“為什么這些方法可以畫出圓”“畫圓的過程與圓規是不是原理一致”的角度提出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體現了學生學習的深入。我想當學生的問題可以觸及數學的本質層面,可以從“是什么”轉移到“為什么”的時候,就說明他們的問題意識已然凸顯,他們的學習能力飛快發展,這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寶貴財富。
總之,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問題能力的基礎,也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敲門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來滿足學生的問題需求,為他們創設情境,引發他們的觀察和思考,組織他們探究和交流,從而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步提升,由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