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友天 (浙江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
教育現代化中教育體制不斷深化,教學方式也緊跟時代的步伐,簡約課堂下的教學情境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新型素質教育要求師生全面發展、共同進步,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時代呼喚我們要構建這一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情境中尊重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視如己出”不論是教學中還是生活中對學生應如自己孩子一樣,對學生應加以尊重,是在交互作用中取得共鳴的。對于需要學習文化知識,需要成長渴望學習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被尊重,才會有和諧,才會有發展,才能稱為現代化教育。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授與學互動的藝術行為,教育現代化需要建構“學生—知識—社會”一體化的情境場。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簡約課堂中情境教學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歡迎,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學情境,才能有效地在課堂中運用教學情境。
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向學生授課以語詞、符號來表達的定理與概念等知識內容硬灌輸,在這種木訥教學方式下,思維與情感被擱置,情感活動未融入可見傳統教學學生學習興趣很難提升。情景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智力活動應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教師應充分考慮情感教學元素融入的重要性,不可或缺,要使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唯有情感元素的有效融入,才能帶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學習興趣,烘托出氛圍課堂。
在選擇情境教學時,可能一個知識點與之相聯系的事件有很多,教師這時就要選擇具有代表性、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事件作為學習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社會是一個大的教學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到實踐中去檢驗認知,做到實踐與理論相通。理論教學實際是課堂教學中簡約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現狀以及學習內容,使學生從小課堂融入社會大課堂,在社會環境背景下,讓學生充分理解、感知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使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依據情境的需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體驗,不僅可以使學到的知識得到檢驗,而且還可以拓寬視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水平。
新簡約課堂創設“真情境”,引導“真探究”,助推“真發現”,以營造健康、簡樸、和諧、有趣的課堂氛圍。真實性是情境教學最本質的特征。洛扎諾夫認為,情境對人的心理狀況有明顯的影響。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與情境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培養人的思維能力。這要求教學環境必須是真實的。因此,教師應從教學需要出發,讓學習情境的設置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樣其中的問題才是真實的。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才能更深刻理解知識的含義,真正了解學習知識的意義。
采用蘇霍姆林斯基觀點,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那就是被人尊重的需要。基于學生對學習情境不熟悉不夠獨立,他們擁有很強的自尊心更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以下列舉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尊重學生的有效應用。
(1)做學生知識需求的引路人。作為優秀的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認知需求;使學生在實現自我的需要中得到滿足。在課堂上應多鼓勵學生自我獨立思考,答疑解難在學生中使之游刃有余。當學生碰到特別困難的問題時,教師要轉換角度耐心地給予指導,正確的引導,和學生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探索解決疑難的辦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教師要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例如在講解“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這一課中不在于教師告訴了學生多少未知,而是學生可以主動提出未知,會思考為什么漢武帝他完成了大一統,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2)做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動機的引導者。有效學習動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有力抓手因素,尤其是課堂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內部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早地、經常地對學生作出信息反饋;布置作業時要注意作業的難易程度,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還能增加學習興趣,實現知識富作業負;及時幫助學生解答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分組合作研究學習讓學生感悟到自己在小組學習團體中的有力價值;引導他們領悟到學到知識是物有所值的;推動他們樹立有效學習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這一課的作業要做到分層次、提升興趣以便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以不斷激發內部學習動機。
(1)情景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任何事情好的開頭意味著就會成功,情境的設置至關重要,課堂導入如果做得好,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學習興趣。學生就有了求知探索欲。例如:“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講解中可以插入多場景立體性,多元素的與蒙古族相關的場景與物品使之既生動又真實,講解則以多角色互動形式以加深他們對于蒙古族的印象。如果建立一些簡單虛擬的情境,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因此,情境導入應盡量避免簡單虛擬。
(2)提問質疑激趣。提問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創新的源泉。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巧妙提問,創制問題,達到激發懷疑和促進思維的目的。教師要善問并且問得恰到好處,提出的問題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問題的提出還要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引起不斷地探討,通過層層解答,不斷探究,獲得問題的答案,提高教學效果。如“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可以拋出:是誰結束了這種戰爭不斷的局面?說一說對他的了解。他和元朝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元朝的統一有什么特色?通過這些質疑步步深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直觀演示激發興趣。新簡約課堂強調創設“真情境”,心理學也研究表明:直觀、形象、新奇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學習興趣不可能與學習材料直接相關。借助教具,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靜態的內容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增添活力。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如“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成吉思汗和鐵木真所采取的措施,可以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喜歡學歷史。
“注意溝通語言”,教師要善于掌握好“溝通藝術”,使批評真正達到“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的好效果。
批評在方式方法上是大有講究的。首先,批評要準確,就事論事。其次,批評要注重藝術,恰到好處。盡量不當眾批評,可以點事不點名,表明批評是對事不對人。作為老師,還應講究語言藝術。批評學生時,要以尊重為前提,以愛心為橋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場合,尊重學生的人格,盡量做到批評無痕,潤物無聲。最后,批評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少運用且善于運用批評才是藝術的批評,發揮批評的積極教育作用,引導他們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在生態文明教育大背景下,進行教學情境的改革,是從理念到實踐的一場變革。通過研究發現情境教學的實施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非常有必要的,處處給學生希望,處處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與學生建立合作、友好的師生關系。友好的師生關系對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隨著核心素養的不斷實施,在新課程標準下,簡約課堂下的情境教學還有更加值得教師探索與發展空間。在教學情境中尊重學生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培養的客觀要求,本文的研究有限,希望以此文喚起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出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