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王孫曄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活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師要適應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在課堂上設計有效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讓數學教學更有魅力!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學習知識以直接感知和體驗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量、剪、畫等活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動手操作對知識形成表象認識,不斷發展形象思維,逐步形成創新意識,促進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一個等腰梯形,然后讓學生計算梯形面積。由于學生已經學過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學生將等腰梯形的一個角進行平移、旋轉后得出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寬是梯形的高,長方形的長是梯形的底,因此得出等腰梯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教師讓學生任意畫出一個梯形,并計算面積。有學生將梯形分割成三部分,長方形面積加兩個三角形面積;有學生將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計算;一位學生站起來提出:可以畫兩個同樣的梯形,裁剪后進行拼接,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梯形的上底+下底是平行四邊形的邊長,梯形的高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學生開始操作,證明了這位同學的推理是正確的。由此,學生得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由上述案例可見,實踐活動是學生思維的源泉,教師在課堂中將抽象的知識通過動作操作變得更加具體化,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在課堂中設計游戲活動,將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吸引學生興趣,使其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感受數學課堂帶來的樂趣,擺脫心里對數學的抗拒,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平均數”一課時,教師帶學生到操場玩套圈游戲。學生被分為男女兩組,玩得不亦樂乎。教師記錄套圈數量,分別給出了兩組成績:男生15 人,數量120 個;女生18 人,數量126 個,并問:“你們算一下哪組的成績更好一些?”學生給出了不同的意見,有學生認為男生120 個小于女生126 個,因此女生成績要好;有學生認為男生數量少于女生,因此男生成績好。那么到底怎樣才能計算出哪組的成績更好呢?教師為學生引入了平均數的概念,分別計算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個人的套圈數量才能更加合理地比較,于是學生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圈120÷15=8 個,女生平均每人套圈126÷18=7 個,也就是說男生成績更好一些,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平均數的知識。
上述案例,將游戲引入課堂中,找到游戲和課堂教學的最佳平衡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發揮了游戲對數學教學的輔助作用。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化,合作交流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情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相互交流的平臺,設計交流活動,激發學生參與交流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例如,在教學“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將兩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并觀察長方體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發生變化。教師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有學生發現,兩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后,大小沒變,但是減少了兩個面。那么減少的表面積是多少呢?教師讓學生繼續將三個、四個小正方體拼接成一個長方體,找到表面積減少的規律,學生發現兩個拼接重疊一次,減少2 個面,三個拼接重疊兩次,減少4 個面,四個拼接重疊三次,減少6 個面,由此可以得出,拼接后減少面的數量等于重疊次數×2,學生由此掌握了表面積變化規律。
上述案例,合作交流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教師將交流活動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提升教學質量起著積極的作用,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