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三垛鎮三垛初級中學 陳 磊
課堂是實施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主要平臺。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自主參與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學生的學習趣味,打造樂學課堂,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打造樂學的初中數學課堂呢?
樂學課堂,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有興趣的課堂。課堂導入環節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初始環節。輕松、自由的教學環境很容易使學生放下心理戒備,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學習。因此,筆者在打造初中數學樂學課堂的時候應積極把握導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以“豐富的圖形世界”一課為例,這節課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大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認識基本的幾何體。從此目的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已經建構了對幾何體的初步認知。因此,在課堂導入中,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幾何體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生對這些幾何體進行自主討論的時候,筆者提問:“小學階段,我們學習了一些幾何體,聯系課件中展示的圖片說一說,你們認識哪些幾何體呢?”學生受到問題的驅動,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營造了輕松的課堂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的延續。
樂學課堂是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的課堂。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做中學”的要求。“做”其實就是將探究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此,筆者在打造樂學課堂的過程中會聯系教學內容,創設動手操作活動,一步步地指導學生體驗、總結。
以“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為例,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為了使學生理解軸對稱及對稱軸、對稱點等概念,筆者設計了動手探索活動,要求學生在一張白紙的一側滴加墨水,之后對折這張紙,提問:“這張紙的折痕兩邊的墨水痕跡是一樣的嗎?折痕兩側的墨水痕跡所在的位置和折痕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你是否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列舉出與之類似的現象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自主地觀察操作現象,初步認知軸對稱。接著,筆者繼續要求學生將一張長方形的白紙對折起來,隨意地沿著折線剪出一個圖案,再將這張紙打開,之后思考:“經過剪切,你獲得了一個怎樣的圖形?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那么,它的對稱軸在哪里?”通過直接操作,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數學現象,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在學生獲取了基礎知識之后,筆者為了幫助他們深化理解,要求他們總結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區別,并圍繞“將一個對稱軸圖形沿著對稱軸剪切獲得兩個圖形,是否可以說這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呢?如果將剪切下來的兩部分看作是一個整體,那么,這個整體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這個問題,繼續動手操作,深入地掌握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區別和聯系。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借由數學操作成為學習數學的主體,還可以透過數學現象把握數學規律,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生活是教育的本質,在打造樂學課堂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在課堂導入環節應用生活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在總結階段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應用,實現數學趣味的延伸。因此,教學中,教師在講授了新知內容之后創設生活活動,驅動學生體驗。
比如,在組織“設計軸對稱圖形”的新知教學之后,大部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都掌握了設計軸對稱圖形的方法。立足學生學習所得,筆者將本校的校徽和我們班級的班徽各自一分為二,打印出來,發放給學生,要求學生聯系所學知識將另一部分補全。在補全圖形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地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加深了理解,提升了數學學習質量。
樂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參與課堂的權利還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動手操作,獲取學習樂趣;生活體驗,延伸數學趣味,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有效地學習數學,提高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