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戴繼龍
讓學生形成足夠的內驅力,需要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參與度,確保學生能夠在理解消化課堂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數學素養。對此,問題化教學模式和恰當借助物理模型是值得教師嘗試的教學策略。
問題本身就具有引發思考、啟人心智的作用,因此,將教學和問題有機結合往往更契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能夠將數學課堂變得充滿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數學課堂學習的熱情、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集合”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讓學生學習“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將班內同學按身高排序’和‘將班內同學按學號排序’有什么區別?”有的學生會回答:“沒有區別,是同樣的一群人。”教師再引導:“那是不是代表集合的元素是可以任意擺放呢?”學生紛紛點頭。教師接著提問:“如果我將一個同學的學號排序兩次,在統計時,你們覺得可以嗎?”學生紛紛搖頭:“當然不可以。”教師繼續追問:“那如果我用學號和身高分別表示同一個同學,然后在統計時記錄兩次,可以嗎?”學生還是搖頭,教師追問:“為什么呢?這是不同的數字啊。”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本質上還是代表同一個人。”“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在表示元素時,要確保各個元素互不相同呢?”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元素的特性: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
問題化教學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合作性為出發點,在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互動下,借助一系列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有趣豐富的問題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在教師不斷提出的與課程重點緊密相連的問題的啟發下自主學習、主動發問、發展思維。
高中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構建物理模型相當必要。當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和溫習課堂知識時,他們的記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構建的物理模型,他們可以以此為綱,圍繞這個中心成功構建或者回憶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再次內化吸收。
例如,“集合”教學中,教師在講解集合的包含關系時,可以借助班里的同學建立具體的物理模型,可以先用問題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自己和身邊的所有同學有什么共同點呢?”有同學說:“我們都是高中生。”還有同學說:“我們都是同一個班的同學。”教師繼續引導:“那班里這列同學還有哪些共同點呢?”有的同學順勢回答:“坐在同一列啊。”教師繼續引導:“對了,那為什么這列同學的共同點比全部同學的共同點多呢?”有的同學回答:“因為他們是班級同學的一小部分。”教師表示肯定:“那就意味著這列同學是被包含在全班同學中的,對嗎?”學生紛紛點頭,教師借此引出較為抽象的“函數包含”的概念。
具體而言,構建物理模型的重點就在于利用實際物體物理形態的“具體化”,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課本書面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物品上,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實踐性和具體性,讓數學知識從抽象化的空中樓閣變為實際化的生活場景。
熟能生巧是不變的真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熟化過程建立在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基礎上,同時還需要經過一定量的課后練習,但是課后練習要重視形式的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三角函數誘導公式”時,需要學生熟練掌握、快速反應六組誘導公式的變化,對此,教師可以組織搶答比賽,如教師說:“sin(2kπ+α)”,學生搶答:“sinα”,并且通過積分累加的方式評出最優,進行表揚獎勵。此外,還有默寫競賽、小組接龍等,能夠幫助學生消化理解知識,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有趣活動中熟化知識。
如果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巧妙構思,在課堂中引入形式多樣的課后練習,便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激活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驅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后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學習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無疑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關鍵部分,針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每個高中數學教師都應當不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