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黎明湖小學 馬晶龍
數感是指對數的直覺,它包括數的含義、數與量的關系、數的大小等。數學核心素養中提出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可以通過概念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感時,需要讓學生了解數是什么,即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數的概念。學生只有明確了數的概念,才能夠在遇到數學問題時提取與數有關的材料。
例如,在教學《過生日》時,教師出示一瓶300ml 的可樂和一瓶600ml 的可樂。提問:這兩瓶可樂,哪一瓶比較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600ml 比較多。教師問:“為什么?”學生表示600ml 的體積比較大。教師問學生:“體積的多少用什么來表示呢?”此時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人們需要應用一些單位來計量,而呈現出計量結果多與少則需要應用數來表示。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找出生活中需要計數的例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人們在吃飯的時候,用1 碗來計量;在使用人民幣時,應用1 元來計量。”在生活中,人們應用數來呈現計量的結果。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生活的案例開展數的概念教學。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計數與計量的案例,從具象化的案例中抽取數的概念。教師開展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意識到數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學生由于受到思維的限制,因此有時不能把計數與計量單位結合起來呈現,這導致學生的數感存在偏差。為了讓學生了解數與量的關系,教師要在開展進制教學時培養學生的思維水平,使學生能夠把數和量視為一個整體來分析。
例如,在教學《測量》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10 厘米長,還是1 米長?有些學生一時之間無法回答。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似乎是10 厘米長,因為10 大于1。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測量的結果來驗證自己的答案。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對,測量的結果是1 米比10 厘米長。教師給予學生提示:1 米等于多少厘米?此時學生才恍然大悟。通過這一次的學習,學生理解了不同單位的事物不能直接比較,而應當統一單位,再看數字的大小,這樣比較才有意義。在這個例子中,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大于10 厘米,于是1 米大于10 厘米。教師又問學生:一斤糖和一米布,哪個更長?結合剛才學過的知識,學生提出:“一斤和一米不是同一種單位下的進制,不能比較。”教師又問學生:“1 斤糖和1 斤鹽,哪個更重?”剛開始,有些學生覺得兩者不能比較,后來有學生提出,“這個數學問題探討的是1 斤和1 斤的比較,它們的單位是一樣的,可以比較。”此時學生才意識到,單位相同的事物就可以比較數的大小,與這兩個事物是什么無關。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習計量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數與量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數學問題探討的是計數和計量的問題,不僅要從數的角度來探討問題,還要從量的角度來探討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來簡單地分辨數的大小,但是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結合其他概念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需要通過精確的計數來確定某些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學生會發現一個角的概念與數量關系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一個角為90°,那它就是直角,大于90°或小于90°都不是直角。教師為學生舉例:43°的角加上47°的角是直角嗎?學生就需要通過計算來確定,然后來分辨它是不是直角。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其他概念的教學,引導學生從計算中形成數感。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解決數學問題就是解決數學計量多少的問題、計量數值的問題。學生必須掌握扎實的計算能力,在計算的過程中形成數感,才能夠有效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概念教學來幫助學生形成數感,在各種計量教學的過程中,都要滲透數感的教學,在開展其他概念的教學時,通過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