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胡曉兵
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學生可以互幫互助,聚焦重點問題,通過研討達成認知突破。而課堂交流是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體現方式之一,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好學生的課堂交流,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交流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體現,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就適切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一般來說,交流往往產生于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學生遭遇認知難點,憑借自己的力量很難抓住要點,二是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判斷出現了不同情況,需要在交流中闡述自己的想法,以獲得全面的認識。
例如,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我創設一個情境:小熊上學前準備了一個蛋糕,它將蛋糕平均分成4 份,自己吃了其中的1 份,并留言給爸爸媽媽:我去上學了,我吃了蛋糕的( ),剩下的留給你們吃。因為圖片上小熊寫的字被墨汁遮住了,所以這個問題就留給了學生,他們要想辦法表示出小熊吃掉的部分。學生在獨立嘗試時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想法,于是我組織學生交流。有的學生提出可以用一半的一半來表示小熊吃掉的蛋糕,有的學生是畫圖來表示的,也有學生給出了分數四分之一,于是我請不同的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發現其實大家表達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形式不同,共同點就是蛋糕是平均分成4 份的,小熊吃了其中的一份。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不僅達成了共識,而且體會到了分數的含義。我接著請學生用一個分數表示小熊留下的蛋糕,學生很快想到了四分之三。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對相同的問題出現了不同的反應,所以讓學生先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有助于他們達成共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初步體會到分數的意義,這也是交流的收獲之一。
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的目標就是促進全體學生的認知發展,所以在小組內部要制訂有效的交流機制,要將全體成員卷入進來,要讓每一個成員都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并在小組交流中就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要達到這樣的交流,需要合理的交流機制,也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和培養。
在小組交流中,教師可以指定每組一個種子選手作為組長,指定小組內最弱的學生代表本小組發言,這樣學生在組內交流的時候,就要千方百計地幫助最弱的學生弄懂,如果這位學生實在無法理解,在組內要備好第二發言人,責任感會讓第二發言人在小組交流過程中注重傾聽,力爭弄清楚交流的問題。如果教師在小組交流中總是指定小組中比較強的學生發言,那么交流就會成為少數學生的舞臺,很多學生只是走個過場而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審視問題的交流價值,要選擇適切的問題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的交流落到實處。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我提供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用8 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已知每個小正方體的表面積是25 平方厘米,那么拼成的大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學生獨立嘗試之后,我組織了小組交流,交流過程中,不少小組達成了共識。學生首先根據題意畫出示意圖,在解決“大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的問題時,學生有兩種思路,一種是求出小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然后乘以面的個數,另一種是算出大正方體的表面積相當于4 個小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在交流兩種思路的時候,更多的學生認同第二種方法更容易理解。通過小組交流,學生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跨越了思維障礙,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其實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在交流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成功解決了問題,而且拓展了數學思維能力。
總之,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應當為教師和學生所重視,尤其是圍繞著“交流怎樣的問題”“以何種形式來組織”“在什么時機組織學生交流”等細節,教師要精心設計,讓學生的課堂交流落到實處,推動他們的深度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