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 袁亞敏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小學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單元整體知識點情況,將其梳理形成數學知識結構,將結構化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知識之間的內部關聯,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整體單元知識情況,靈活運用圖示連接新舊知識、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此外,為了將零碎的知識整合在一起,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結構化理念,將數學問題以更加系統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數學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素養。
在單元整體模式下開展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教師要從單元的角度入手,關注每一個單元中的各個數學概念與知識點,將這些概念梳理、整合、穿插與聯系,促使其成為一個知識整體,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思維導圖、流程圖等圖示,將單元中各課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凸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利用知識圖示中的結構,引導低年級小學生逐漸認識到單元內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使學生能夠自覺梳理知識結構關系,隨著之后的學習逐漸將知識結構補充完成,同時啟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結合滬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100 以內的數的認識》和第四單元《100 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內容,可以發現:十個十個地數是為了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十,提升學生數數的經驗,感悟不同數位表示不同的數值,兩位數加減法中數位對齊就是相同的計數單位相加減。整合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最基礎的“樹狀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100 以內的數的認識及其減法”知識之間的遞進關系,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源頭,感悟知識的發展。讓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兩位數加減法的實際現象,比如:某班集體春游需要準備的飲料數量,如何購買等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分析出加法與減法之間的關系,結合問題情境構建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對上述數學概念進行進一步的了解,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進位”“不進位”“退位”“不退位”之間的關系,理解其實際意義。這一方法適合教師運用于單元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啟發學生的數學整體結構意識,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有計劃,還可以應用單元復習時,以便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自主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單元整體模式下開展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教師可以將已經學習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補充,通過舊的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引導學生逐漸投入思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新知識范圍內,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同年級學習的數學知識之間也存在緊密的關聯,這些數學知識以串聯的方式與對應單元或者對應知識進行銜接,讓學生在學習簡單的數學知識且內化之后進一步學習相同方向的、更加復雜的數學知識,以此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遞進、持續發展。
一年級下冊的《100 以內的數及其加減法》,教師可以和一年級上冊的《20 以內的數及其加減法》的內容進行銜接??紤]到《100 以內的數及其加減法》內容較多,學生對“進位”“退位”“混合加減”難以理解的現狀,教師可以在《20 以內加減法》的知識結構基礎之上,嘗試解決“100 以內的數進位加法、退位減法”。例如利用“退位減法”的知識解決“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知識,將“進位加法”延伸出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不進位),促使學生能夠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對“20 以內的加減法”進行思考,逐漸增加難度,推演出“100 以內的加減法”,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單元整體模式下開展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開展結構化教學活動,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促使小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數學知識梳理能力與關聯思考能力,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滬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幾何小實踐》的單元整體模式結構化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本單元的“平方米”“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面積”等知識點,從單元的整體角度出發,讓學生在完成面積學習之后,引導學生用單位面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從而推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之后,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將長方形剪成兩個形狀大小相等的圖形,有的學生剪成了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有的學生剪成了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引發學生思考其中一個三角形或者梯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方法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感受剪拼圖形中面積不變的本質,滲透利用已知面積計算推導未知圖形面積的轉化方法,培養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精彩的數學絕不限于一節節精彩的課,更多的啟發在于平時教學的整體規劃。
綜上所述,結構化教學已經被廣泛運用于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開展結構化教學,就是要促使教材內容形成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知識結構,從而在單元整體模式下,結合不同單元的知識點內容,體現結構化教學的應用優勢。教師要想充分發掘結構化教學的應用優勢,以兒童為中心,順應兒童的特點,用他們的眼光觀察數學,深入開發教材資源,重新梳理教材內容,以此推動兒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用他們的思維理解數學。將學生已學習的知識與未學習的知識相連接,形成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成為自身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創新教學方法與知識結構,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